冰山下面是什么?
在后台我经常收到类似的提问:「为什么我用 AI 写出来的东西,总感觉少了点什么?干巴巴的,没有活人感。」
这个问题,其实点出了当下许多人与 AI 协作的困境。
我们似乎都默认,AI 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枪手」,只要给它一个题目,它就应该能交出一篇满分作文。
但现实是,很多时候得到的,是一堆看似工整,却毫无灵魂的文字拼接。
问题出在哪?是模型不够强,还是提示词不够花哨?
都不是。
问题在于,从一开始就把自己和 AI 的关系搞反了。
写作之前,先问自己:冰山下面是什么?
在动笔(或者说,打开AI对话框)之前,我一定会想清楚一件事情:明确我到底想表达什么。
这听起来像一句废话,但它却是很多人忽略的前提。
一篇内容,文笔、结构、技巧都只是浮在水面上的冰山一角。
真正决定它能否打动人的,是藏在冰山下的那部分——你的观点、你的洞察、你非说不可的情绪。
比如这篇文章,我想传递的核心就是:「AI 无法取代创作者的思考和品味,它只是一个加速表达的工具。」
这个核心观点,就是整篇文章的叙事方向。
有了明确的方向,下一步才是搭建内容的骨架。
我的习惯是,会进行一次发散性的头脑风暴。文章大概需要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开头怎么开?结尾怎么结?
我会把所有想在文章里表达的要点、案例、甚至是零碎的想法,全部丢进一个文档里。
不用管逻辑,不用管排版,想到什么就写什么。
这个过程,是在规划文章的叙事节奏。
当观点和框架都有了,AI 才真正登场,它要做的,是帮我把想说的话,用更生动、更准确的方式填充进去。
两个需要具备的能力
即便有了清晰观点和框架,AI 生成的第一版内容,也几乎不能直接全文使用。
这时候,就需要协作者具备两种很重要的能力。
第一种,是对内容的「鉴赏力」。
面对 AI 生成的几千字内容,需要快速筛选。
哪些句子是粗糙的模仿,是陈词滥调,必须删掉?
哪些表达是偶然迸发的灵感火花,值得保留?哪里的比喻很精妙,哪里的论述又显得空洞?
这个过程没有捷径,需要自己亲自动手,去写、去改、去感受文字之间的细微差别。
第二种,「评估」与「调整」能力。
光有鉴赏力,能看出不好,还只完成了一半。
还必须清楚地知道,具体哪里不好,以及应该朝哪个方向修改。
这个反复迭代、不断接近预期的过程,才是与 AI 协作的精髓。
很多人在这里卡住,根源就在于缺乏这种评估和调整的能力。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自然也无法引导 AI 给出自己想要的东西。
我的写作工作流
结合上面的思考,我把自己的 AI 写作流程整理成了一个简单的四步法:
1. 目标:明确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究竟是什么? 2. 灵感: 不用管细节,不用管前后逻辑是否通顺,不用管排版格式是否美观,先写下可能想要在这篇文章里表达的所有要点,想到什么写什么。 3. 快速出稿: 把观点和框架交给 AI,让它快速生成 1.0 版本,这个阶段,不用完美主义。 4. 精准调优: 对比输出和预期,问自己:「差距在哪里?」「是语气不对,还是事实有误,或是格式混乱?」再反馈给 AI 进行内容调整,这个过程可能需要重复好几次。
这套流程下来,我跟 AI 的关系就变了。我负责思考和决策,它负责执行和优化,我们各司其职。
写在最后
指望 AI 一次性生成满分作文,是一种懒惰。
真正的协作,是人的思考、审美和判断力,贯穿始终。
AI 极大地拉低了「动手」的门槛,让每个人都能快速生成像模像样的内容,但也正因如此,它前所未有地抬高了「动脑」的价值。
未来,人与人的差距,或许不再是谁更会用AI,而是谁拥有 AI 无法生成的独特观点和审美。
工具越是强大,那个手握工具的人,就越是重要。
我是艾康,会持续分享AI时代下的思考方式,如果想第一时间收到推送,欢迎关注公众号,并设为星标⭐。
扫描下方二维码,备注「公众号」,免费送你一份《AI编程与智能体从 0 到 1完整手册》。
如果觉得这篇文章有用的话,感谢点赞、在看➕关注👆,我是艾康,咱们下篇见!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