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8日星期二

AI写作的真相:你才是那个最重要的模型

冰山下面是什么?

  见字如面,我是艾康。
点击关注👆 一起探索AI,共同成长~图片





 

在后台我经常收到类似的提问:「为什么我用 AI 写出来的东西,总感觉少了点什么?干巴巴的,没有活人感。

这个问题,其实点出了当下许多人与 AI 协作的困境。

我们似乎都默认,AI 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枪手」,只要给它一个题目,它就应该能交出一篇满分作文。

但现实是,很多时候得到的,是一堆看似工整,却毫无灵魂的文字拼接。

问题出在哪?是模型不够强,还是提示词不够花哨?

都不是。

问题在于,从一开始就把自己和 AI 的关系搞反了。

img

写作之前,先问自己:冰山下面是什么?

在动笔(或者说,打开AI对话框)之前,我一定会想清楚一件事情:明确我到底想表达什么。

这听起来像一句废话,但它却是很多人忽略的前提。

一篇内容,文笔、结构、技巧都只是浮在水面上的冰山一角。

真正决定它能否打动人的,是藏在冰山下的那部分——你的观点、你的洞察、你非说不可的情绪。

比如这篇文章,我想传递的核心就是:「AI 无法取代创作者的思考和品味,它只是一个加速表达的工具。

这个核心观点,就是整篇文章的叙事方向。

有了明确的方向,下一步才是搭建内容的骨架。

我的习惯是,会进行一次发散性的头脑风暴。文章大概需要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开头怎么开?结尾怎么结?

我会把所有想在文章里表达的要点、案例、甚至是零碎的想法,全部丢进一个文档里。

不用管逻辑,不用管排版,想到什么就写什么。

这个过程,是在规划文章的叙事节奏。

当观点和框架都有了,AI 才真正登场,它要做的,是帮我把想说的话,用更生动、更准确的方式填充进去

两个需要具备的能力

即便有了清晰观点和框架,AI 生成的第一版内容,也几乎不能直接全文使用。

这时候,就需要协作者具备两种很重要的能力。

第一种,是对内容的「鉴赏力」。

面对 AI 生成的几千字内容,需要快速筛选。

哪些句子是粗糙的模仿,是陈词滥调,必须删掉?

哪些表达是偶然迸发的灵感火花,值得保留?哪里的比喻很精妙,哪里的论述又显得空洞?

这个过程没有捷径,需要自己亲自动手,去写、去改、去感受文字之间的细微差别。

第二种,「评估」与「调整」能力。

光有鉴赏力,能看出不好,还只完成了一半。

还必须清楚地知道,具体哪里不好,以及应该朝哪个方向修改。

这个反复迭代、不断接近预期的过程,才是与 AI 协作的精髓。

很多人在这里卡住,根源就在于缺乏这种评估和调整的能力。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自然也无法引导 AI 给出自己想要的东西。

我的写作工作流

结合上面的思考,我把自己的 AI 写作流程整理成了一个简单的四步法:

  1. 1. 目标:明确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究竟是什么?
  2. 2. 灵感: 不用管细节,不用管前后逻辑是否通顺,不用管排版格式是否美观,先写下可能想要在这篇文章里表达的所有要点,想到什么写什么。
  3. 3. 快速出稿: 把观点和框架交给 AI,让它快速生成 1.0 版本,这个阶段,不用完美主义。
  4. 4. 精准调优: 对比输出和预期,问自己:「差距在哪里?」「是语气不对,还是事实有误,或是格式混乱?」再反馈给 AI 进行内容调整,这个过程可能需要重复好几次。
img

这套流程下来,我跟 AI 的关系就变了。我负责思考和决策,它负责执行和优化,我们各司其职。

写在最后

指望 AI 一次性生成满分作文,是一种懒惰。

真正的协作,是人的思考、审美和判断力,贯穿始终。

AI 极大地拉低了「动手」的门槛,让每个人都能快速生成像模像样的内容,但也正因如此,它前所未有地抬高了「动脑」的价值。

未来,人与人的差距,或许不再是谁更会用AI,而是谁拥有 AI 无法生成的独特观点和审美。

工具越是强大,那个手握工具的人,就越是重要。

 

图片

我是艾康,会持续分享AI时代下的思考方式,如果想第一时间收到推送,欢迎关注公众号,为星标


扫描下方二维码,备注「公众号」,免费送你一份《AI编程与智能体从 0 到 1完整手册》

如果觉得这篇文章有用的话,感谢点赞、在看➕关注👆,我是艾康,咱们下篇见!  

图片

图片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Open-Sora-Plan团队最新力作UniWorld-V2:图像编辑涨点神器,旧模型也能秒变SoTA!

AI生成未来知识星球免费开放! 点击下方 卡片 ,关注" AI生成未来 " 👇扫码 免费加入 AI知识星球 ,如您有工作需要分享,欢迎联系: aigc_to_future 作者:UniWorld团队 解读:AI生成未来 论文链接:https://ar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