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阿木易,一个啥都会点的设计师🎨,正在研究AI编程,想自己造点不一样的东西。
我是阿木易,一个啥都会点的设计师🎨,正在研究AI编程,想自己造点不一样的东西。👀
前两天Claude Opus 4.5竟然静悄悄地上线了。
我刷了一圈社交媒体,有点意外,竟然没什么声量。
大家好像还沉浸在Gemini 3.0和Nano Banana Pro的震惊中没回过神来。
这个Claude,不知道是不是被谷歌给打蒙了。
也难怪,毕竟谷歌这次给的这一下,确实太狠了。
但这事儿让我想到一个更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一个官方说强得离谱的版本,反响却这么平淡?
说实话,不是Claude不强,是大家的心态变了。
以前我们看AI,像看科技春晚,谁家发布新模型就是大新闻,参数多少、跑分第几、超没超过GPT,这些都是热搜级别的话题。
现在不一样了。
现在大家打开一个AI工具,问的第一句话变成了:
它能帮我干活吗?
能省多少时间?
要花多少钱?
你看,问题全变了。
有个网友说得特别到位:Claude太贵、太专业、太不接地气了,它提升的那些东西,普通人感受不到。
这话糙理不糙。
反过来你看,Sora一发视频demo,大家尖叫;NotebookLM能一键生成播客,大家尖叫;Nano Banana Pro出来,朋友圈直接刷屏。
为啥?因为看得见、摸得着、马上能用。
模型参数提升10%,普通人无感。但一键生成PPT这五个字,谁都懂。
所以啊,现在选AI工具的逻辑,早就不是谁最强选谁了。
那我们普通人该怎么选?
我现在说一下我自己的标准(仅供参考哈),特别简单,就3点。不用懂技术,不用看跑分,照着选就行。
第一点:能不能帮你完成具体的事?
注意,是具体的事,不是很多事。
现在就别看这些AI工具吹自己全能,你就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最常需要AI帮我干的那件事,它能干好吗?
比如你经常要写周报,那就试试让它写周报;你经常要做PPT,那就看它能不能生成像样的PPT;你经常要处理表格,那就扔个表格进去试试。
别贪全能,先看单点他能不能给你解决你的问题。
很多工具参数很漂亮,但你一用就发现:emm...聊天可以,但是干活真的贼拉胯。
第二点:用起来顺不顺手?
这点特别容易被忽略。
有些工具功能很强,但界面却是反人类,每次用都要好几步;有些工具响应很慢,问一句话等半天;还有些工具动不动就抽风,上午能用下午挂。
这些都是成本。
你的时间也是成本,你的耐心也是成本。
一个工具如果让你每次用都觉得累,就算它再强,你也用不下去。
我见过太多人,冲着最强下载了一堆工具,最后常用的就那一两个。不是因为那俩最强,是因为用着最顺手。
第三点:值不值这个价?
免费的够用,就别花钱。
花钱的要算账,能不能赚回来。
很多人有个误区,觉得付费的肯定比免费的好。
不一定。
现在很多免费工具已经能覆盖80%的日常需求了。你要是只是偶尔写写文案、查查资料,免费的真的够了。
当然,如果你用AI是赚钱的,那就得算ROI了。
比如你是做内容的,花200块买个会员,每个月能帮你省10小时,那这钱花得值。但如果你一个月就用两三次,那真没必要。
钱要花在刀刃上,别为可能用到买单。
现在AI工具多得让人眼花,今天这个最强,明天那个超越,后天又来个新的。
别焦虑,也别跟风。
你就记住这3点:
能不能帮你干具体的事
用起来顺不顺手
值不值这个价
其他的,什么参数、跑分、技术架构,跟你没关系。
AI工具这东西,最后比的不是谁知道得多,是谁真的用起来了。
找到一个趁手的,用熟它,比收藏100个强。
往期精选: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