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3日星期四

Obsidian 入门篇(二):如何无痛开始写下第一篇笔记?

正经人谁写日记?

  见字如面,我是艾康。
点击关注👆 一起探索AI,共同成长~图片





 

在上一篇文章《Obsidian 入门篇(一):从劝退到真香,你只需要先搞懂这件事》里,我带着大家新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仓库,已经创建了一个 Obsidian 世界。

 

随之而来的下一个问题就是:「我打开了,但……第一篇笔记,我该写点什么?」

就像拿到一个全新的乐高积木,看着满桌的零件,却不知道第一块应该拼在哪里。

如果你已经是一个记笔记老手了,那这个问题对你来说不算问题,但很多朋友不会用或者用不好,就是因为没有建立起使用习惯。

这篇文章,就是为了解决这个「开头难」的问题。

正经人谁写日记啊?

忘掉那些高大上的概念,比如「知识管理」、「卡片笔记」。

我给新手的第一个建议就是:写日记。

听到这,你可能会说,「就这?正经人谁写日记啊?」

img

别急,一开始我也这么想的。

我们之所以抗拒写日记,大多是因为觉得它「没用」,或者「不知道有啥可写的」。

但在 Obsidian 的世界里,写日记,是性价比最高的入门动作,没有之一。

它几乎是零门槛的。

你不需要有专业的知识,也不需要有深刻的思考,你只需要记录当天发生的事。

哪怕只是一句「今天没有加班,心情很不错」,或者「今天心情不太好,因为中午的外卖很难吃」。

它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却是 Obsidian 核心功能的最佳实践。

更重要的是,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背后藏着巨大的价值。

它就像一台只属于你的时光机,能带你随时返回人生的某个特定坐标。

翻看过去的记录,你会清晰地看到自己成长的轨迹——那些曾经的幼稚、纠结、狂喜和失落,都成了构成今天独一无二的你。

在那个瞬间,你是在和过去的自己对话,一个没有任何伪装、百分百真实的自己。

当这些承载着你真实情绪和经历的日记积累到一定数量,它们就不再是一堆散落的文字了。

比如,你可以用 Copilot 插件,向你的 Obsidian 提问:

  • • 回顾过去一年,当我感到「精力充沛」时,通常都做了哪些事?
  • • 当我感到「焦虑」时,笔记里最高频出现的词是什么?
  • • 哪些想法,在我的日记里被反复提及,但我却迟迟没有行动?
  • • 我做出过的哪些决定,在后来的日记里证明是正确的?

你看,这些只属于你的数据,正在变成你的人生导航系统。

当我把上述问题发给的 Obsidian 时,它给我的回复是这样的👇

img

这个回答完全是基于我的日记进行回答的,我觉得非常精准,看到这些描述我马上能感受到当时的情绪。

(部分内容我码掉了,毕竟当众给大家看自己的日记,还是有些羞耻的。)

这部分我后面会专门用一篇文章来详细讲解如何在 Obsidian 里使用 AI。

这里只是想告诉你,从写日记开始,你的每一点记录,都不会白费。

三分钟,写下你的第一篇日记

说了这么多,来实际操作一下。

Obsidian 官方早就替我们想好了,内置了一个叫「日记(Daily Notes)」的核心插件。

点击左下角的「设置」小齿轮,找到「核心插件」,往下滑,找到「日记」。

img

默认是打开状态,保持打开即可。

开启后,左侧的功能区就会出现一个日历图标,点击它,Obsidian 就会自动为你创建一篇以当天日期命名的笔记。

img

恭喜你🎉,你的第二大脑,已经留下了第一个印记。

别背了,Markdown 这样用才对

我知道,很多人看到「Markdown」可能就会觉得:「是不是要背很多代码?好麻烦啊。」

千万别背。

你不需要成为一个 Markdown 专家才能用 Obsidian。

我们只需要在用的过程中,掌握几个最最常用的就足够了。

现在,就在你刚刚创建的日记里,我们来完成三个小任务,体验一下什么叫「在实践中学习」。

任务一:给今天加个标题

在笔记的最开头,输入一个 # 号,再敲一个空格,然后写下今天的日期。

你会发现,这行字立刻就变成了大号的标题。

# 10月23日

# 的数量代表标题的级别,聪明的你肯定能想到 ## 就是二级标题,### 就是二级标题,以此类推)

img

任务二:列出今天的三件待办

试着写下今天计划要做的三件事,每一件前面用 - [ ] 开头(注意,中括号里要有一个空格)。

- [ ] 写完一篇公众号
- [ ] 读一小时书 
- [ ] 晚上去跑步

你会惊喜地发现,它们变成了一个个可以勾选的任务清单。

img

任务三:记录一个高光时刻

回想一下今天让你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或者学到的一个小知识点。

把它写下来,然后用两个 * 号把它包围起来。

img

看,文字是不是被加粗了?

搞定。

标题、待办、加粗,这三个语法,已经足够你应付基础的日常记录场景了。

是不是很简单?

如果你想学习更多的 Markdown 语法,这里给大家找了两个教程:

  • • Markdown 基础语法
  • • Markdown 教程

在实践中学习,很快就记住了。

知识不是堆叠,而是连接

如果你完成了上面的步骤,你已经比很多新手走得更远了。

但你只是在用一个「还不错的单机版记事本」。

接下来,我们要激活 Obsidian 的灵魂——「双向链接」。

我不知道大家都是以什么方式整理笔记的。

在接触 Obsidian 之前,我整理笔记的方式是建各种文件夹。

  • • 工作资料文件夹下面,再建「项目A」、「项目B」;
  • • 学习笔记文件夹下面,再建「编程」、「AI 」
  • • ……

我像一个图书管理员,费尽心思地给每一篇笔记找一个「物理位置」。

结果就是,一篇关于「AI」的笔记,被放进了「学习笔记」的文件夹后,它就和「项目A」里那个需要 AI 的笔记,老死不相往来了。

笔记与笔记之间,成了一座座知识孤岛。

而双向链接,就是要在这些孤岛之间,架起一座座桥梁。

操作起来,非常简单。

只需要在你想要连接的词或句前后,加上两个中括号 [[...]]

我们回到刚才的日记。

比如,你在日记里写到:

「今天在看 [[刻意练习]] 这本书,里面提到的舒适区概念很有启发。」

写完之后,你会发现 [[刻意练习]] 这几个字变成了蓝色。

点击它,你会瞬间跳转到一个全新的、名为「刻意练习」的空白笔记。

img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上面 Gif 图里的一个细节。

在右侧的关系图谱面板,你能看到几个不同的节点,而 2025-10-23 这个节点和 刻意练习 这个节点之间是有一根线连接在一起的。

这是因为在上面的日记中,我们通过双链的方式提到了另一篇笔记。

这个小小的变化,是颠覆性的。

它意味着,你记笔记的思维,彻底从「这篇笔记该存到哪个文件夹?」,转变成了「这篇笔记,可以和我的哪些旧知识产生关联?」。

当你不断地进行这样的链接,你的知识就不再是树状的、孤立的,而是网状的、流动的。

点击左侧的关系图谱按钮,你就能亲眼看到这张「网」是如何慢慢生长出来的。

每一个光点都是一篇笔记,每一条连线都是你亲手建立的关联。

图片


那一刻,你会真正感受到,什么叫「构建属于你自己的第二大脑」。

写在最后

好了,我们来回顾一下。

这篇文章,没有给你推荐任何一个插件,也没有讲任何复杂的功能。

我们只做了三件小事:

  1. 1. 用「日记」插件,写下第一篇笔记。
  2. 2. 用「#、-、*」三个符号,完成基础的排版。
  3. 3. [[...]],建立第一个了双向链接。

我越来越觉得,上手一个新工具,比较忌讳的就是「完美主义」。

总想着一上来就搭建一个无懈可击的系统,把所有功能都摸透,结果就是在收藏各种教程和配置各种插件中,耗尽了所有的热情。

先用起来,比什么都重要。

先把你的想法、你的待办、你的灵感、你的日记,都装进你的 Obsidian 里。

先让你的笔记,从 0 到 1,从 1 到 10,再到 100。

当你真正「用」起来之后,你的需求才会慢慢浮现,那个时候,你再去寻找对应的插件来满足你,一切都会水到渠成。

下一篇文章,我会分享如何解决很多人一直头疼的 Obsidian 多设备同步的问题。

如果你也对 Obsidian 感兴趣,欢迎关注,这个专栏会持续更新。

图片

我是艾康,会持续分享AI时代下的思考方式,如果想第一时间收到推送,欢迎关注公众号,为星标


扫描下方二维码,备注「公众号」,免费送你一份《AI编程与智能体从 0 到 1完整手册》

如果觉得这篇文章有用的话,感谢点赞、在看➕关注👆,我是艾康,咱们下篇见!  

图片

图片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别再等 GPT-5了!谷歌终极王牌 Gemini 2。5 Pro 来了,国内直接免费用!

别再等 GPT-5了!谷歌终极王牌 Gemini 2.5 Pro 来了,国内直接免费用! 别再等 GPT-5了!谷歌终极王牌 Gemini 2.5 Pro 来了,国内直接免费用! AI圈的朋友们,你是否还在苦苦等待下一个革命性模型的发布?是否还在为复杂的网络环境和高昂的A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