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6日星期四

八年换了 N 个笔记工具,最终还是选择了 Obsidian

我的笔记工具折腾之旅

  见字如面,我是艾康。
点击关注👆 一起探索AI,共同成长~图片



前段时间,我写下了第一篇跟 Obsidian 相关的文章《从混乱到秩序,用 Obsidian 重构你的人生管理系统》,聊了聊自己用 Obsidian 搭建知识管理体系的初步感受。

加上这段时间,有在思考自己公众号的内容创作方向,觉得不能完全局限于 AI 领域。

因此,接下来我会创建一个 Obsidian 专栏,这会是这篇专栏的第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我想先跟大家聊一聊,我的笔记工具折腾之旅,因为我相信,肯定不止我一个人有过「笔记焦虑」。

我的数字抽屉,堆满了「垃圾」

印象中,我有记录习惯,是从七八年前开始。

那会压根就不知道「知识管理」、「第二大脑」,这些听起来就很厉害的词。

就是一种很朴素的冲动:得写点什么,不然每天过得一点痕迹都没有。

一开始是手写,写了厚厚的几个本子。

图片

后来觉得实在不方便,就开始了电子笔记工具折腾之旅。

用过有道云笔记、印象笔记、语雀、Quiver、Inkdrop、Notion、Craft、飞书……

这些还是比较主流的,加上一些小众的笔记工具,那就更多了。

图片

每一款,开始时都像热恋。

我至今还记得第一次用 Notion 时的兴奋。

我花了好几天,参考大神们的模板,搭建自己的主页,感觉自己马上就要成为时间管理大师,走上人生巅峰。

结果呢?

图片

那些精心设计的笔记页面,最后都成了一个个漂亮的「数字抽屉」。我把网上看到的优质文章、课程里的金句、一闪而过的想法,一股脑地塞进去。

收藏的那一刻,感觉自己学到了。但塞进去之后,就再也没打开过。

笔记和笔记之间,是死的。

我感觉自己像一个数字仓鼠,每天忙着往自己的仓库里搬运松果,结果仓库越来越满,脑子却越来越空。

这种「记录即遗忘」的感觉,太糟糕了。

我曾经三次卸载了 Obsidian

Obsidian 其实很早就听说过了,说来你可能不信,前前后后下载了三次,也卸载了三次。

第一次打开,看到那个黑漆漆、朴素得像上个世纪的 UI 产物,我愣了几秒,象征性创建了几篇笔记,然后熟练地把它拖进了废纸篓。

图片

「这都什么年代了,UI 怎么能这么丑?」这是我当时唯一的想法。

习惯了 Notion 那种开箱即用、赏心悦目的体验,Obsidian 就像一个毛坯房,刚进去啥都没有,对于新手来说,很容易劝退。

第二次、第三次,也是类似。

每次都是看到某个大神用它搭建了多么牛的笔记系统,心痒痒地下载下来,折腾半天,被各种插件、设置搞得头昏脑涨,最后还是放弃了。

我当时觉得,工具就该是为人服务的,为什么我还要花那么多时间去学工具本身?

那一天,我脑子里响起了 BGM

这一次彻底入坑,有几个关键的转折点。

第一,我亲眼见识到一个搭建好的 Obsidian 知识库用起来有多么丝滑。那种知识点之间自由跳转、连接成网的感觉

就像这样:

图片

那一刻,我心里有个声音在说:「卧槽,这才叫知识管理啊」。

一个强大的心锚,就这么种下了。

第二,是这一次我找到了正确的学习路径,通过一些优质的教程,很快就获得了正反馈。在被困难劝退之前,先尝到了甜头,这一点至关重要。

但真正让我下定决心的,是 B 站 Up 主木子的这个视频👇

图片

这个视频我以前也刷到过很多次,但每次看完,都没什么触动,只觉得木子把 Obsidian 玩得挺 6 的。

但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当视频里《Can't Take My Eyes Off You》的背景音乐响起时,我整个人像被电流击中一样,鸡皮疙瘩起了一身。

我完全听懂了木子在表达什么。

那种用笔记构建自己生命之河,在信息的洪流中打捞属于自己的「晶石」的感觉,那种对抗遗忘、构建自己的第二大脑的初衷。

我的大脑异常兴奋,内心有个声音响起了:我也要,我也要搭建一个这样的东西,一个只属于我自己的第二大脑。

就是那个瞬间,我第四次下载了 Obsidian。

我知道,这次不一样了。

所以,Obsidian 到底好在哪?

它没有变好看,还是那个朴素的毛坯房。

但我的心态变了,我把它看作一块可以让我随心所欲创造的乐高积木。

图片

它最打动我的,或者说,它和其他所有笔记软件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两点:

你的数据,完完全全属于你。

它所有的笔记,都是你电脑上一个个独立的 Markdown 文本文件。

这意味着,就算 Obsidian 的开发者跑路了,你的笔记也还在,用任何一个文本编辑器都能打开。

这种安全感,是那些云端笔记给不了的。你的大脑,不应该寄存在别人的服务器上。

它为「连接」而生。

双向链接这个功能,它让记笔记的思维,从「我该把这条笔记存到哪个文件夹」,变成了「这条笔记,可以和我的哪些旧知识产生联系」。

这个转变是颠覆性的,你的知识不再是树状的、孤立的,而是网状的、流动的。每一次记录,都是在加固和扩展这个第二大脑。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现在在笔记工具里也不算什么新鲜事,很多笔记工具也都会宣称自己也有双链。

但 Obsidian 拥有丰富的插件生态,可以让这个功能具备更多可能性。

现在的 Obsidian,对我来说,已经不只是个笔记工具了。

我用它写日记,标记每天的情绪和精力值,生成一年的情绪热力图。

我用它写公众号文章,这篇文章的初稿,就是在我自己的Obsidian里,连接了几篇相关的思考笔记后,慢慢生长出来的。

它成了我的「生命之河」。

(这些具体是如何实现的,后面我会逐步更新在专栏里)

一个新的开始

聊了这么多,其实是想给之前那篇文章,也给我自己,一个交代。

那就是正式开启一个「Obsidian」专栏。

我不会像很多教程那样,一上来就罗列几十个必装插件,把你搞得更焦虑。

我会从自己的实际需求出发,分享我是如何一步步把这个「毛坯房」,装修成一个真正好用、能解决问题的「生命之河」。

我会把这些经验和思考,都记录下来,欢迎围观。

图片

我是艾康,会持续分享AI时代下的思考方式,如果想第一时间收到推送,欢迎关注公众号,为星标⭐


扫描下方二维码,备注「公众号」,免费送你一份《AI编程与智能体从 0 到 1完整手册》

如果觉得这篇文章有用的话,感谢点赞、在看➕关注👆,我是艾康,咱们下篇见!  

图片

图片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这次讲得够详细!手把手教你本地部署 ComfyUI,轻松玩转 AI 视频生成

ComfyUI本地部署 上期我们聊了  Animate+SecNodes  节点在 AI 视频生成中的强大能力——无论是 视频 换人、换脸、换衣服,还是动作迁移 ,几乎是你想改哪里,就能改哪里! Animate 再进化:视频换人、换脸、换衣、换动作,想换哪儿就换哪儿,AI 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