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0日星期一

为什么删掉各种规则后,AI 表现反而更好?

  见字如面,我是艾康。
点击关注👆 一起探索AI,共同成长~图片





 

在进行提示词调优时,往往很容易陷入提示词优化陷阱。

这周在调试一个内容创作提示词时,我就无意识地犯了这个错误。

当时 AI 协助生成的第一版内容其实已经不错了,稍微润色润色,基本可以达到可用的标准。

但我总觉得是不是还能更好,试图通过增加一些更明确的规则,来彻底消除内容里仅存的一些生硬感。

于是,我在原有的提示词的基础上,又加了几条新的规则。

例如,强制在写作时必须长短句交错,甚至在句子里插入一些看似随意的括号吐槽,试图以此模仿人脑思维的跳跃感。

我以为这样能让它「更像人」。

可结果是,使用了新规则生成的文章,完全成了一篇「四不像」,相比第一版反而差了很多。

文章的内在节奏和自然叙事感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为了遵守各种规则而强行拼凑起来的、极其别扭的内容,整篇内容一眼就能看出是 AI 写的。

问题到底出在哪呢?

核心是限制太多了,陷入了典型的提示词优化陷阱,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引入了过多的、过于刚性的规则,这些规则之间产生了冲突。

AI 在写每一句话前,可能都在判断设定的各种规则:

  • • "这句够短吗?那句够长吗?"(规则 1)
  • • "这个比喻会不会太抽象了?" (规则2)
  • • "这里该加个括号吗?"(规则 3)
  • • "这个词是不是不能用"(规则 4)
  • • ……

结果就是,当规则过多时,为了不出错,AI 就会选择最安全、最保守的写作策略,牺牲了我们期望的风格连贯性和叙事流畅性。

过多的限制,正好扼杀了 AI 在模仿人类时最需要的那种「困惑度」和「突发性」。

就拿我自己来说,写作时,肯定不是有一个写作必须遵守的清单列表在旁边,很多时候依赖的是一种模糊的感觉和内在的节奏

我可能会使用不常见的词汇、个人化的表达、甚至是略显笨拙的句子结构,在用词和句式上也更具多样性和随机性。

所以,在处理常见的内容创作、风格模仿等写作任务时,我个人现在比较常用的方式是,从给 AI 设定一堆「行为准则」,转变成多给它一些高质量的示例。

让它去感受和理解我们想要的内容形式或风格,而不是去执行一套僵硬的规则。

当然,也并不是说规则完全没用。

在一些需要精确、结构化输出的任务上,比如按特定格式提取信息、生成结构化代码,明确且严格的规则反而是必要的。

但在追求创造性和人味的写作场景里,少即是多。

 

图片

我是艾康,会持续分享AI时代下的思考方式,如果想第一时间收到推送,欢迎关注公众号,为星标


扫描下方二维码,备注「公众号」,免费送你一份《AI编程与智能体从 0 到 1完整手册》

如果觉得这篇文章有用的话,感谢点赞、在看➕关注👆,我是艾康,咱们下篇见!  

图片

图片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别再等 GPT-5了!谷歌终极王牌 Gemini 2。5 Pro 来了,国内直接免费用!

别再等 GPT-5了!谷歌终极王牌 Gemini 2.5 Pro 来了,国内直接免费用! 别再等 GPT-5了!谷歌终极王牌 Gemini 2.5 Pro 来了,国内直接免费用! AI圈的朋友们,你是否还在苦苦等待下一个革命性模型的发布?是否还在为复杂的网络环境和高昂的A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