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老米的第609篇原创文章一纸新规,让商家、达人、淘客集体焦虑,这篇文章帮你一次搞懂'投流税'的真相。
这是老米的第609篇原创文章
一纸新规,让商家、达人、淘客集体焦虑,这篇文章帮你一次搞懂'投流税'的真相。
上周看到投流税的相关信息出来后,我在老米笔记群里做过一次简单分享,但当时并没有做太深入的思考。
今天发现这个话题,非常有必要深入研究下,于是花了一上午,又好好梳理了下,故有此文。
首先去查询了这个投流税信息的出处。
我先去了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站,上面有一条这样的信息:
市场监管总局印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适用问题执法指南(一)》,有效区分商业广告和其他商业营销宣传。这个主要是对商业广告和其他商业宣传行为进行了区分定义。
但这里面并没有提到15%这个比例数据。
我继续查15%这个数据是哪里来的,终于找到了。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44条规定,广告费或业务宣传费税前扣除限额为营业收入的15%(一般行业),化妆品/医药/饮料行业为30%。
这个是2021年开始执行的,详细条例如下:
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12号)第四十四条规定:"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告费支出,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不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1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二、根据《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广告费支出税前扣除有关事项的公告》(财政部税务总局公告2020年第43号)规定:"一、对化妆品制造或销售、医药制造和饮料制造(不含酒类制造)企业发生的广告费支出,不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30%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小结,主要就分两档,
1、一般行业,这个比例是15%;
2、化妆品及饮料行业,这个比例是30%。
这里出现一个词:结转扣除。
看上去是一个专业词汇,得查查。
看到""结转扣除"这个词,我的第一感觉,是不是不用交税了,因为之前多交了,或者说后面会退税,查完发现,我想多了。
我举一个例子,方便你理解:
假设:
2025年,咱们这家小公司
营收:100万
广告费:30万
可扣除:15万(上限,可作为营业成本)
超额结转:15万(超过了广告费比例15%)
因为不能扣除的15万广告费算作了当年的利润,所以2025年需要多交税额 = 15万 × 25%(企业所得税比例)= 3.75万
2026年,还是咱们这家小公司,一如既往地稳定发挥:
营收:100万
广告费:10万(今年投得比较少)
可扣除上限:15万
实际广告费:10万 + 结转广告费:用掉5万结转额度
所以2026年少交的税 = 5万 × 25%(企业所得税比例)= 1.25万,这1.25万可用来抵2026年的税。
注意:这是减少2026年税负,不是退还2025年的税。
它的本质是递延纳税,不是退税:
当年:超额部分计入利润,多交了税
未来年度:如果有结转额度可扣除,可以减少应纳税所得额 → 少交当年的税
但不会把之前年度多交的税退回来
但还有一个行业痛点:对于像美妆,快销品等行业,连续高投流的公司,比比皆是,结转额度形同虚设,因为每年都超,根本用不到。
所以现在我们终于搞清楚,国家出的这条最新广告法指南的真正意义在于,限定了哪些行为属于营销广告。
新规明确商业广告具备四大核心特征:
营销性,即以推销商品或服务为直接目的;
媒介性,即通过网站、APP、直播等媒介发布;
受众不特定性,即面向社会公众传播,而非特定对象;
非强制性,意思是消费者可自主选择接收或忽略。
凡是同时具备以上4个特征的,以后均视为营销广告的范畴,
这是一个本质的变化。
不管是商家,还是淘客,"技术服务费"这个词不陌生吧,毕竟开票都要用到。
作为一名老淘客,咱也是交过十多年税的,交完税之后,阿里妈妈那边会给我们开一张发票,然后发票上的内容写的是"技术服务费",注意是技术服务费。
但是从10月1号开始,可能就要变了,将不再叫技术服务费,而会变成营销广告费用。
这是发票类别上的重大差别,这里面学问可就大了去了:
营销广告费:受众不特定,开广告费发票,税前扣除受限(15%)
技术服务费/社群服务费/信息咨询费等:受众特定,可算作营业成本,不受广告费比例限制
接下来就要看后面的细则怎么出了。
如果一刀切,那好了,千川投流,直通车,淘客带货、达人带货、达人探店、外卖CPS,等等,全部都算作营销广告费。
这个扣除的比例跟当年的营收正相关,受广告法的限制,一般行业的企业上限为15%,超出部分算利润,要额外多交企业所得税。
那么商家做各类投放支出,佣金支出时,就会更加慎重。
很明显,这个新规,电商首当其冲。
过去,高额投流费用可全额作为营业成本扣除;而现在,超过营收15%的部分将被视为利润征税,这相当于增加了流量获取的边际成本。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政策到底会影响哪些人?
一、商家端
1、行业头部商家
以国货美妆头部为例,
销售费用比例在50%左右。
虽然销售费用并不等同于营销广告费用,但大概率广告费比例是高于30%的。
这里说明一下,"营销费用" vs "销售费用"的区别:
营销费用略等于广告费用
营销费用是销售费用中的一个子集
销售费用包含范围:广告费、促销费、运输费、包装费、促销员工资、渠道推广费、展会费、佣金、差旅费等
另外大公司的话,它手段更多,可以合理地分摊费用。
对于这些行业头部来说,已经做起来了,把广告费比例控制在30%左右,问题不大。
新规表面是税收问题,实质是对流量生意进行了一次大洗牌。
过去,中小品牌敢亏本狂砸投流,敢出行业最高佣金给淘客达人,都有机会短期内成功冲上行业榜单,哪怕是没有利润或者暂时战略性亏损。
现在,"投流税"一出,快速崛起的门路直接被堵死,战略性亏损这套打法未来基本上是行不通了,因为通过广告费这个比例,已经把它们卡的死死的,白牌品牌的好日子可能到头了。
头部品牌本身就有大量自然流量(品牌搜索、老客复购、媒体曝光等),即使减少投流,也能维持稳定销量。
他们还能通过品牌溢价 + 渠道谈判能力,在有限投流下做到ROI更高。
所以这条规定绝对利好大公司,因为新来的白牌挑战者,你很难靠投流来卷头部了。
最终的结果是:头部品牌受益,新进白牌被抬高门槛,不得不寻找其他出路。
2、小微商家
特别是低毛利高投流的产品和企业,这种抖音上太多了。
体量大的,一天投流100万,看着流水很大,其实很多人也就赚个返点的钱,操着啥粉的心,赚的也就是个面粉利润的钱,而且未来风险还很大,如果到时补税,就很可能一夜回到解放前。
这是我接触到的,很多投流公司,投流团队的生存现状,赚的就是千川返点的钱。
当然也有利润好一些的,比如贴个牌,或者做中高客单价的品,后面在私域里推更高客单价的套餐,做好品质,做好复购,这种还是比较健康的打法。
还有一种情况,比如像淘宝的低价品,喜欢走淘客渠道,淘客、达人出货比例特别高,但要让淘客用力推,佣金也必须设得非常高,一般行业15%,美妆30%,根本不够看。
假设一家新店铺50%的销量都要靠淘客、达人来带货,那么一般行业佣金就要控制在30%左右,美妆在60%左右,这个就接近广告费比例上限了,因为淘客出货,未来也大概率会被算作广告费,而不是技术服务费。
对于商家来说,这笔账,要算清楚。
二、推广端
1、淘客
返利淘客、社群淘客等,我接触到的头部淘客,他们投流费用,按年度来算,占比当年25%左右。
就是1000万的年佣金流水,年投流250万左右。这是行业平均水平,
当然这是保持体量相对稳定,同时稳定增长下的一个投流比例,
如果要想快速增长,比例肯定会更高。
对于返利淘客来说,投流税可能还是小事,他那佣金流水的50%,是会被用户提走的,这笔账怎么做的规范,可能是一个更大的问题。
淘客跟商家的业务形态不一样,淘客投流的投入成本,其实更适合作为营业成本。
为什么这么说呢?
理论依据如下:
企业的主营业务依赖流量转化,若投流费是获取收入的直接成本,且与销售订单形成稳定对应关系(如实时监控转化率、ROI),则属于营业成本范畴
这句话怎么理解呢?
你把这笔淘客的投流费用,理解为"流量租金"就好了,可以理解为线下商铺租金的线上形态,租金是不是跟收入直接挂钩,那自然应该视为营业成本
但这个,咱说了也不算,对吧,还得年底看具体政策。
2、达人
以抖音达人带货为例,头部达人ROI在10左右,1000万GMV,投流100万。
以平均佣金25%来算,那广告费的比例是40%,那也超过30%的上限比例了。
中小达人更不用说,如果纯投流模式的话,这个比例会高于头部达人。
以自然流为主,投流为辅助的达人,不受影响。
三、电商平台
对各家电商平台影响大不大,就看take rate这个数据。
名词解释:take rate,指的是平台从商家GMV中获得的广告+交易佣金比例。
这里面,抖音肯定是影响最大的,具体到抖音的投流费用界定,像巨量引擎的品牌广告(如开屏、top view)、巨量千川的效果转化类广告、巨量星图的达人软广商单,都明确被定为投流费用。
他家的take rate虽然没公布,但看看脚趾头,都知道他家的值最高。
其次是白牌居多的拼多多,
然后是淘宝,
京东应该受影响最少的。
但是,如果我们从全局来思考的话,可能对抖音的影响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因为抖音投流存在种草+销售的双重属性,同时有明显的溢出效益。
抖音上多投一点广告费,投个30%,它会给其他平台带去GMV,其它平台投个10%、5%,综合起来15%以内,这是可以做到的。
毕竟抖音的品牌曝光效益太强了,可能这个广告法,并没有我们想象中会对抖音产生多大的影响。
四、跨境电商
TikTok、Temu、亚马逊上面的中国卖家,同样要承受这条新广告法指南的影响。
五、投资者
从股市来看,对阿里没啥影响,因为资本市场毫无波澜,资本市场的精英们,应该早就算过这笔账了。
对腾讯影响几乎是无,因为人家根本就没电商业务。
说起来,拼夕夕可能影响大点,后续可以关注下股价。
未来需要思考的6点:
1、头部品牌 vs 白牌品牌,你觉得对谁会更有利?
谈谈我的看法,
头部品牌拥有自然流量、品牌溢价,因此广告占比更可控,更容易适应限制。
而白牌品牌过去依赖高频投流,淘客达人高佣分发,迅速获量,一旦广告费受到限制,快速崛起之道被封堵,生存压力有点大。
投流税,无形中改变了平台流量结构,让头部更稳,中腰尾更难,只能通过其他方式找出路,比如,内容、社群、等。
2、会不会利好矩阵搞流量的模式?
因为矩阵的主要成本,本质是人工成本,视为公司内部的运营成本,
那么如果企业减少投流,又想保持流量稳定的话,就意味着必须要多招人,利用人力矩阵+ai来搞流量。
这需要创业者算一下这里面的账,怎么搭配更合理。
3、会不会利好线下?
这又是一本账,线下的租金成本在不断下降,而线上又不能过度依赖投流,因为线上投流设置了天花板,超了会额外增加税务成本。
最终,线下,线上,会达到某种平衡。
4、未来投流税会不会有差异化管理,还是一刀切?
小微企业和一般纳税人企业,头部公司,压根还是不一样的物种,不适合用同样的管理办法,这不利于创新嘛。
举个例子,动物园为了防止内卷,正常的生物,每天喝水量不能超过体重的15%,个别特别能喝水的,也不能超过30%。
但你不能要求一只小蚂蚁,他每天要喝体重50%的水,你说不行,超过15%的量,我就收你喝水税,
但人家是小微生物呀,能活着已经不容易了,你管这么多干啥?
为了大自然生物的多样化,请对小微生物网开一面,因为存在即合理。
统一比例限制,会让河马喝不饱,小蚂蚁却渴死。
5、可能存在的模糊地带
比如淘客社群,你可以说它是受众不特定性,因为淘客一直在投流,人群在不断更替。
也可以说它是受众特定性,因为如果不投流的话,社群成员是相对固定的。
如果判定为受众特定性,商家找淘客合作,就可以开信息服务费之类的发票,但如何提供这些证明呢?
也就是证明,我做的推广行为是信息服务费,而不是广告费。
这些都有待商榷。
6、电商平台扣除的佣金扣点,你觉得到时候开票名目会是技术服务费,还是营销广告费呢?
投流税的本质不是增加税负,而是重新定义了电商流量的游戏规则。
1、本文由老米自研的AI写作工作流生成,文中的我不一定是我,他不一定是他, 2、老米CPS,现居杭州,2008年开始创业,拿到3波以上的时代红利,目前持续创业+体验生活中,老米私微:494536543,精力有限,仅限回复老米笔记群成员。 3、如果您觉得我写的内容有启发,请点个赞,转发给有需要的朋友,多谢! 4、打赏256可加入老米的创业笔记分享群,每2天更新一次,服务有效期1年。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