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记,好找,好用
大家周末愉快呀,我是艾康。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是不是也是「数字仓鼠症」患者?
看到好文章就收藏,闪过好灵感就记录,用文档工具囤积了海量的学习资料……我们的"第二大脑"看起来无比丰满,结果却常常是:收藏从未停止,查阅从未开始。
久而久之,笔记里的干货越来越多,但真到用时,却发现啥也想不起来,跟没存过一样。
别急,我一直在用的笔记工具「Get笔记」,前段时间更新了2.0版,上线的"AI助手"功能,我深度体验了一段时间,感觉彻底解决了这个痛点。
今天必须和大家分享一下,这不是简单地在软件里装个对话助手。它是把AI和你自己的知识库深度融合,让你那些"沉睡"的笔记,真正"活"了过来。
下面,我就带大家一起感受一下,它都能做些什么?
核心功能拆解:它到底能干啥?
Get笔记的AI助手,主要搞定了我知识管理中的四个核心场景:查询、创作、提炼和思考。
查询
这是我个人最爱用的功能。传统的搜索强依赖关键词,但它允许你用大白话,向你自己的全部笔记提问。
模糊查找:可以直接问:"我上个月记录的关于「内容复利」的几条核心原则是啥?"AI会直接从你相关的笔记里提炼答案,而不是甩一堆链接。 跨笔记整合:可以要求:"帮我总结一下我所有关于 AIGC 商业模式的笔记,并列出共同点。"它会像一个真正的助理一样,阅读、理解,然后整合汇报。 精准定位:看一份几十页的PDF文档或会议纪要,可以直接问:"这份纪要里,核心要点都有哪些?"答案秒出。
这个功能,基本解决了"找信息"的难题。
创作
这个功能就像一个懂你的"写作陪练"。
你只需要想一个选题或者一个写作思路,比如写下「AI时代,普通人如何提升竞争力?」。
然后选择过往的笔记或者知识库来回答,它就能基于你过往的笔记和知识库,帮你构思出对应的框架和观点。
有了这个框架,再进行内容创作,就容易很多了。
提炼
"收藏了等于看过了"的救星来了。
再长的文章、网页、文档,都可以用它一键生成核心观点、内容大纲,让你在几分钟内判断这篇文章是否值得精读,极大提升了信息筛选效率。
思考
除了以上使用方式,我还有一个非常喜欢的场景。
就是我会隔一段时间,问一下 Get 笔记「基于我过往所有的笔记,请你告诉我,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具备哪些优点?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通过 AI 对我的分析,让我能更了解自己,哪些是做得好的地方,继续保持,哪些是可能做得不好的地方,需要改进。
因为很多时候,我们站在自己的角度,是很难发现自己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而 AI 就可以很好地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它和别的AI到底有啥不一样?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说,这些功能很多独立的AI工具也能实现啊。
核心区别在于两个字:语料(Context)。
通用的AI大模型,它知道全世界的信息,但它唯独不知道"你"。
而Get笔记的AI助手,它的知识基础,首先是你自己亲手记录、整理和认可的那些信息。这意味着它给你的答案,是高度个人化、与你认知体系完全契合的。
它帮你续写,用的是你习惯的口吻;它回答你的问题,引用的都是你曾经学习过的内容。
这才是「第二大脑」概念的真正落地:大脑负责思考和创造,而AI负责整理、连接和激活。
谁最应该试试?
学生/研究者:管理海量文献、论文笔记,通过AI问答快速回顾和整合知识点,效率倍增。 内容创作者/自媒体人:建立自己的灵感素材库,利用AI进行二次创作、选题策划和内容润色。 产品/项目经理:整合项目文档、会议纪要、竞品分析,随时通过AI调取关键信息,辅助决策。 所有知识工作者:任何需要不断学习、思考和输出的人,都可以通过它,让自己的知识真正"流动"起来,实现复利增长。
写在最后
工具的进化,最终是为了改变人的行为模式。
对我来说,这次更新最大的改变,就是让我停止了"无效收藏"的焦虑。
我不再担心记下来的东西会忘记,因为我知道,Get 笔记随时能帮我找到,它让你和笔记的关系,不再是单向的「记录-遗忘」,而是变成了双向的「提问-回答」。
强烈建议你也去试试,一定会有惊喜的。
我是艾康,会持续分享更多好用实用的 AI 工具/AI 玩法,如果想第一时间收到推送,欢迎关注公众号,并设为星标⭐。
扫描下方二维码,备注「公众号」,免费送你一份《AI编程与智能体从 0 到 1完整手册》。
如果觉得这篇文章有用的话,感谢点赞、在看➕关注👆,我是艾康,咱们下篇见!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