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2日星期三

普通人怎么扑灭被 Deepseek点燃的 AI 焦虑


最近被DeepSeek完完整整地刷了半个月的屏,
国人在经历属于自己的GPT 时刻。
DeepSeek 很厉害,AI 大模型已经不再是遥不可及的黑科技,而是真正开始走进我们普通人生活的新工具。
甚至我身边很多政企单位也开始有 Deepseek 的课程教学。
普通人的焦虑如野草疯长,好像今天用不了 Deepseek 明天就要被辞退。

而回望历史,真正改变生活的技术革命,从不是靠抢跑实现的:
互联网初期,人们争论雅虎还是谷歌,最终胜出的是用搜索引擎学习育儿知识的母亲;
移动支付爆发期,纠结"微信或支付宝"不重要,重要的是街边摊贩第一次用二维码连接了世界;
今天的 AI 竞赛,赢家或许也不是最懂模型参数的人,而是最先搞明白 "我需要什么",并善用 AI 工具的人。
与其盲目追逐最新的模型,不如停下来思考:对于普通人而言,AI 到底能为我们做些什么,怎样用它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

那么普通人应该如何开始呢?我的建议是:
忘记DeepSeek,从身边的小事开始,用上任意的AI工具解决你的痛点

比如每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都会遇到一些重复性、低效的任务,或者一些让人头疼的痛点。与其焦虑于用不上最新的模型,不如先思考:
- 哪些事情是你觉得 "浪费时间"、"很麻烦"、"不想做" 的?
这些,很可能就是 AI 可以帮助你的地方。
不要限制于特定的 AI 模型,无论是 DeepSeek 也好,Kimi、豆包,文心一言,百川等等都好,关键在于 "用起来",去解决你的实际需求。


比如写文案的时候试试让AI生成初稿、润色修改,信息太多看不完的时候试试用 AI 快速总结文章、提取重点,处理 Excel 数据的时候试试用 AI 写公式等等,再进阶点可以用飞书的多维表格进行多任务的并行高效处理。



搞艺术的去试试可灵或者海螺等等甚至comfyui 简单版玩玩生图和生视频,起码知道目前的技术去到哪里,比如换脸,换动作,换声音,换角色等等。


逐渐熟悉之后,试试用扣子这类的低代码平台去搭建一些小的工作流去解决自己的需求,(你不需要懂复杂的编程代码,只需要像搭积木一样,通过拖拉拽等简单的操作,就能把 AI 的应用场景搭建起来


比如用Kimi梳理会议录音成纪要,交给DeepSeek生成PPT故事线,最后用Canva的AI设计工具自动排版等等。
这就是一条生产线,目前许多人也能从这类的平台卖模板获利。

下一步,你可以用AI构建更系统化的解决方案,从"用AI完成任务"升级到"用AI重构工作模式",将 AI 融入到你的核心技能中构建更强大的自身竞争力。
当你熟悉了 AI 处理日常任务的能力,不妨思考更宏观的问题:
- 有哪些多环节、多维度的工作,可以借助 AI 进行优化?
- 哪些流程可以被重塑,让你的效率大幅提升?
就像当年Excel高手用数据透视表重新定义财务分析,今天的AI先行者正在重新设计各个岗位的价值链条,当别人还在争论哪个模型参数更多时,有人已经用AI搭建起自己的职场护城河。


AI 的价值不在于追逐最新技术,而在于你如何用它去解决真实的问题。最终我们要追求的不是对 AI 工具的依赖,而是与 AI 形成高效协作,让它成为你思维的延伸,而不是束缚。
技术史从未淘汰善用工具的人,只淘汰被工具奴役的灵魂,当全平台追逐DeepSeek时,愿我们保持苏格拉底式的清醒:
"未经省察的AI不值得狂热"。
完。
ps:(最近支付宝百宝箱在线能用满血版)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GPT4o生成的烂自拍,反而比我们更真实。

真实是未经表演的存在。 我是没想到,GPT4o用一段小小的Prompt生成的一些图片,引发的热度浪潮。 能有这么长久,现在依然不断冒出着,各种创意。 我相信无数人都在社交平台里,刷到过这些图。 比如京东外卖跟美团外卖干架干的热火朝天。 但是强子跟兴哥,却穿着各自的工服,在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