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要成为一座通往答案的桥
虽然那个弹窗,确实有点抽象有点过了,不过我自己在连续4个小时的任务中,从1点到5点,确实还没碰到,可能是触发阈值很长,也可能是还没有实装上线。
但是整体的产品设计哲学,我是非常喜欢的。
Blog里说,他们的目标不是要抓住你的注意力,而是要帮你更好地使用注意力。
他们衡量成功的标准,不是用户停留了多久,或者点击了多少次,而是你是否解决了最初的问题,然后心满意足地离开。
它甚至说,通常情况下,用户在产品里花的时间越少,反而是产品奏效的标志。
这话术,这理念,对于任何一个在中文互联网世界里浸淫过的人来说,都太熟悉了。
熟悉到你几乎能立刻在脑海里勾勒出另一个人的身影,一个穿着T恤,在万人瞩目的讲台上,用着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反复阐述着同样思想的男人。
我记得自己当年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UI设计师,第一次听到这种说法时,内心受到的冲击。
虽然交互设计的原则是以用户为中心,但在那个唯时长论的年代,我们每天都在业务指标和用户体验之间挣扎。
产品经理们讨论的是如何让用户停留更久,如何提升点击率,这些压力最终都传导到了每一个像素的设计上。
而这个人却在说,让用户走,越快越好。
这背后是一种极度的自信,和一种近乎于禅宗的克制。
这种克制,贯穿了微信崛起的整个过程。启动页永远是那个蓝色星球下的孤独小人,而不是五秒钟的商业广告。朋友圈的入口被藏得很深,仿佛在劝你少刷一些。
它极度吝啬于给你推送任何系统消息,生怕打扰到你。甚至后来推出的小程序,其核心理念也是去中心化的,用完即走,不留存,不打扰。
微信用十几年的时间证明了,张小龙赌对了。
尊重用户的时间,最终换来的是用户无可替代的信任。当一个工具让你感觉不到它的存在时,它就成了你身体的延伸。
这就像老子说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最好的服务,是润物细无声的。
回过头来看今天OpenAI的这篇宣言,你会发现,逻辑是完全一样的。
ChatGPT是什么?我到至今为止,除了一些陪伴或者游戏的AI,其他的AI,我几乎都认为是一个工具,一个用来解决问题的超级工具。
我需要写一份商业计划书,我需要理解一份复杂的科学论文,我需要准备一场艰难的对话。
我带着问题而来,它给我答案和方案。
然后呢?然后我就带着答案而去,执行计划,去和人交流,去过我的真实生活。
当然,我知道,当我这么说的时候,肯定会有人觉得我是在唱高调。
最直接的反驳就来自微信自身,视频号的出现,不就是一个巨大的时间熔炉吗?它似乎彻底背叛了用完即走的理念。
但我觉得,这其实也是十几岁的微信,一种更深层的分歧,一种关于数字世界应该如何构建的根本分歧。
这个世界有两种存在形态,一种是桥,一种是巢。
桥的使命,是连接与通过。它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让你最高效地跨越障碍,到达彼岸。你走过它,是为了奔赴你的目的地,而不是为了留在桥上。微信的聊天、支付、小程序,本质上都是桥。
ChatGPT,也是一座通往答案的桥。
而巢的使命,是吸引与停留。它用温暖、舒适、永不枯竭的刺激,让你沉溺其中,忘记彼岸。算法推荐的信息流,就是最典型的巢。
微信的挣扎在于,它既想当好一座坚固的桥,又忍不住在桥边筑起了华丽的巢。
这种矛盾,我觉得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缩影。
我们每个创作者,其实也都在自己的世界里,扮演着建桥或筑巢的角色。
是为我的粉丝、读者们打造一座能帮他们看清世界、解决问题的桥,还是为他们编织一个能让他们沉醉其中、忘记时间的巢?
筑巢的诱惑是巨大的。
因为它顺应了人性中对安逸和即时满足的渴望。
而建桥,则是一件更辛苦,也更需要信念感的事。
它需要你相信,人的根本需求,不是无尽的消遣,而是有意义的成长。
它需要你相信,短暂的停留,最终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OpenAI今天的选择,之所以让我触动,是因为它在人类智能的最前沿,也以一种决绝的姿态,选择了建桥。
最高级的智能,其使命不是构筑更完美的牢笼,而是赋予人类穿越一切障碍的力量。
这也是我真正触动的东西,这也是,科技最终极的人文关怀。
它指向的不是一个被安排好的未来,而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旷野。
最终,无论是产品设计,还是内容创作,我们都在回答同一个问题,我们希望把用户和读者,带向何方?
是带向一个更安逸的巢,还是带向一座能通往更广阔世界的桥?
我想,那些最伟大的创造,无论是科技还是艺术,最终都选择了后者。
因为,它们的目的。
不是让人停留,而是让人出发。
以上,既然看到这里了,如果觉得不错,随手点个赞、在看、转发三连吧,如果想第一时间收到推送,也可以给我个星标⭐~谢谢你看我的文章,我们,下次再见。
>/ 作者:卡兹克
>/ 投稿或爆料,请联系邮箱:wzglyay@virxact.c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