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比 AI 凶
本文字数 1461,阅读大约需 4 分钟
前几天,有个朋友在微信上跟我吐槽。
「AI 怎么越来越难用了?」
我回了个问号,说此话怎讲。
他说,他想让 AI 帮忙写篇文章,结果出来的东西简直是「一坨」。
我有点好奇,就问他是怎么跟 AI 说的。
他秒回:「就直接让它帮我写一篇一千字的文章啊。」
听到这,我大概明白问题出在哪了。
我说,那难怪了。
他似乎更困惑了:「那不然怎么用?」
这个场景,让我感触很深。
它暴露了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很多人以为,AI 的出现,意味着我们可以解放大脑,所有成果都能唾手可得。
但我自己这一两年深度使用 AI 的真实感受,却截然相反。
因为我越来越发现,自己不懂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想要从 AI 那里得到一个有价值的答案,一个最基本的前提是,我得能准确、清晰地描述出我的问题和困境。
这一点,对今天很多人来说,其实是有难度的。
也许是对要解决的问题本身就认识模糊,也许是在碎片化信息流的冲刷下,我们组织语言、深度思考的能力正在退化。
这让我想到了万维钢老师在《拐点》这本书里提过的一个观点——人要比 AI 凶。
这个概括非常精准地诠释了人与 AI 的协作关系。
如果你足够「凶」,足够强势,AI 会成为你的超级杠杆。具体来说,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它是你的「信息杠杆」
在没有 AI 的年代,假如我要写一篇关于某个陌生领域的文章,那可能需要花上一周甚至更长的时间,去翻阅各种晦涩的资料,仅仅是为了搭建一个基础的知识框架。
而现在有了 AI 搜索引擎,这个过程可以被缩短到几分钟。
但这里的关键转变在于:重点不是 AI 给了我最终答案,而是它极大地加速了我的思考进程。
我把省下来的海量时间,用在了一个更有价值的地方——追问。
「当你的每一个问题都能立即得到答案,你的思考方式会换挡。」
我不再满足于了解「是什么」,而是会不断地、持续地追问「为什么是这样」、「它和另一个概念如何关联」、「还有哪些我没想到的可能性」?
这个过程,对于提出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要求反而更高了。
第二,它帮你「发现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万维钢老师在书中举过一个买房的例子,我印象很深。
假如你想买房,问 AI 哪儿有便宜房子,AI 反馈一些结果,你一看距离公司太远了,意识到你想要的不只是便宜。于是你又让 AI 在一定区域内寻找便宜房子,AI 又反馈一些结果,你又想到面积和学区……
一开始你并没有想那么多,是跟 AI 的持续对话,让你一步步想清楚了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这个过程,和卢曼的理念不谋而合——「不写,就无法思考」。
与 AI 的互动,本质上也是一种「写作」。
不提问,就无法追问;不追问,就无法发现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
AI 就像一面镜子,你向它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它返回的每一个答案,都在帮助你审视和澄清自己的思维。
你的需求越模糊,得到的答案就越垃圾。反之,你的思考越清晰,它能给你的助力就越大。
第三,它帮你「形成自己的观点和决策」
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事实:在 AI 能生成一切的时代,平庸的内容将变得一文不值。
当每个人都能用 AI 在几秒钟内生成一篇看起来还不错的文章、一张足够精美的图片时,真正稀缺的东西是什么?
是那些无法被轻易复制的个人风格、独特洞见和深刻思考。
AI 可以帮你整理资料,可以帮你润色文笔,甚至可以帮你构建逻辑。
但它无法取代你的个人品味、你的价值判断、你的生命体验。
最终的作品,其价值不在于信息量的堆砌,而在于它能否体现你的风格,你的视角,你的洞见。
写在最后
回到开头朋友的那个问题。
AI 并非越来越难用,而是它正在悄悄地抬高使用者的门槛。
它不会让懒惰的人变得勤奋,只会让勤奋的人如虎添翼;它不会让思想空洞的人变得深刻,只会让深刻的人思想更加璀璨。
善用 AI,不是一句口号。
它要求我们具备更强的提问能力、更深的思考能力和更独立的判断能力。
以上,就是本文全部内容,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启发,点赞、比心、分享三连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谢谢!
我是艾康,专注于 AI x Obsidian,会持续分享 AI 时代的思考方式。
• 八年换了 N 个笔记工具,最终还是选择了 Obsidian
• Obsidian 入门篇(一):从劝退到真香,你只需要先搞懂这件事
• Obsidian 入门篇(二):如何无痛开始写下第一篇笔记?
• Obsidian 入门篇(三):搞定多端同步,让你的笔记无处不在
• Obsidian 插件篇:告别选择困难症,新手看这篇就够了
• Obsidian 实践篇:如何将碎片化信息内化成自己的知识?
• Obsidian 进阶篇:如何用 Obsidian + AI 打造一个专属知识库?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