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浣熊有点被低估了
我一直觉得「学会提问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掌握的元能力之一」。
很多时候,想要获得一个好的答案,取决于是否能提出一个好的问题。
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接到的往往不是一个清晰的问题,而是一个模糊的目标,比如「提升用户活跃度」或「策划一个新产品推广方案」。
面对这些庞大而复杂的任务,很多人会瞬间陷入困境,因为不知道如何拆解,不知道该向自己提出哪些关键问题,来理清思路。
这种「模糊」和「不确定」,正是许多拖延和焦虑的根源。
最近,我用到了一个不错的 AI 工具,它恰好能解决这个痛点——商汤科技出品的「办公小浣熊」的任务规划功能。
这个功能最让我惊喜的地方,就是它的交互模式——不是直接「给答案」,而是先「问问题」。通过不断向你提问,帮你把脑袋里那个模糊的想法,一步步变成清晰的行动地图。
当你输入一个复杂且模糊的目标,比如「我想策划一场公司产品的线上发布会」,它并不会立马生成一个通用模板。
相反,它会先「思考」一下,然后反过来问你一系列关键问题:
产品所属行业及核心卖点 目标受众群体特征 预计举办时间和预算范围
这些问题问得非常关键,将刚刚那个「大且模糊」的目标拆解得「具体且清晰」。
在回答完这些问题之后,它才会进一步开始执行。
为了让大家有更直观的感受,我用两个我们日常可能会遇到的真实场景,来测试一下这个功能。
场景一:策划一个陌生项目
假设你是一个市场部的员工,第一次接手「为公司策划并执行一场为期三个月的短视频营销活动」的任务。
我把这个任务扔给了「办公小浣熊」:
我需要为公司策划并执行一场为期三个月的短视频营销活动,这是关于我们公司的介绍。
下达任务时,还可以上传对应的文件,辅助它更好地理解我们的需求。(下图里的 @关于我们
就是一份具体的附件。)
经过两轮提问(它问了我关于目标平台、预算、推广策略等信息),它已经了解了关于这个任务的各种细节。
下一步,则是生成一份大的任务清单,然后逐一执行。
这个过程需要耐心等待,因为所有任务是串行执行的,前一个执行完成,才能进入下一个。
当所有任务都执行完成之后,最终可以看到一份以思维导图形式呈现的「总-分」结构规划,逻辑非常清晰。
而且每一个节点都可以展开,里面是一份更详细的执行报告,包含了具体的步骤、注意事项,甚至是参考工具的建议。
这样一来,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任务,就被拆解成了一系列具体、可控的小目标。
不再会感到迷茫,只需要跟着路线图,一步步执行、打勾就行了。
场景二:职业规划
再来看一个个人成长规划的案例。
假设你是一位大学生,对未来感到迷茫,对「产品经理」这个热门岗位很感兴趣,但完全不知道该从何学起。
因此可以这么提问:
我是一个在校大学生,对职业规划很迷茫,对产品经理这个职位感兴趣,但不知道第一步怎么开始?
紧接着,小浣熊就会引导你回答以下问题:
你目前是哪个专业的大几学生?是否有相关课程或项目经验? 对产品经理工作的哪些方面最感兴趣(如产品设计、数据分析、市场调研等)? 是否有明确的时间规划(例如希望毕业后立即进入该领域还是先积累其他经验)?
在你补充了「我是计算机专业,对互联网社交产品感兴趣,但没有实习经历」等信息后,它就为你规划出一条目标清单:
然后逐一执行每一项任务,同样耐心等待一会,就能看到最终生成的完整规划。
这份规划非常清晰,它把「成为产品经理」这个大的目标,分解成了输入、学工具、实践、做作品、找实习等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的任务。
同时还有相关资源推荐,最小路径直接开始执行,让迷茫的你立刻就有了清晰的行动方向。
写在最后
很多时候,阻碍我们行动的,并非是任务本身有多难,而是它呈现出的「模糊性」和「复杂性」。
当一个目标看起来像一座遥不可及的大山时,我们很容易望而却步,不知道第一步该迈向哪里。
在我看来,「办公小浣熊」的任务规划功能,其核心价值就在于「消除模糊」。
它通过向你提问,帮你把那座模糊的大山,变成一张清晰的登山地图。地图上标好了每一段的路程、每一个休息点和每一条具体的路径。
当你知道了第一步应该做什么,第二步应该做什么时,行动的阻力就大大降低了。
如果你手里正好有一个让你头疼的复杂任务,或是一个迟迟未能启动的个人计划,推荐你可以去试试小浣熊。
官网地址在这里 👉:https://office.xiaohuanxiong.com/
我是艾康,会持续分享AI时代下的思考方式,如果想第一时间收到推送,欢迎关注公众号,并设为星标⭐。
扫描下方二维码,备注「公众号」,免费送你一份《AI编程与智能体从 0 到 1完整手册》。
如果觉得这篇文章有用的话,感谢点赞、在看➕关注👆,我是艾康,咱们下篇见!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