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7日星期四

被iPhone逼急了,我决定花1499买了个AI录音卡片。

本来还觉得今天OpenAI开发布会,这篇昨晚提前写完的稿子发不了了,要给ChatGPT Agent让路,结果,果然,OpenAI又拉了。。。
还是聊聊AI硬件吧。
最近花了1500,又买了一个录音这块的AI硬件,TicNote。
图片
在用了两周周之后,我觉得还是可以来聊聊这个产品。
说实话,我自己之前对这种AI录音产品一直没啥兴趣,也觉得没啥需求的,因为我主力机一直用的小米。
所以在AI录音硬件鼻祖Plaud火了一年,我也没咋买,直到今年3月,换了iPhone 16 Plus之后,我才发现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我跟别人通话的时候,没法录音了。
而之前我的小米,在通话过程中,其实一直是都可以录音的。
图片
我录音不是为了留证据啥的,那就想多的,单纯的想录下来给我自己做会议纪要,因为我会议和交流实在太多了,一天多的时候可能就是10个会以上。
可能有人就问了,那用飞书不就行了,但是想法很美好,现实很骨感。
并不是所有人都有飞书的,很多一些传统行业的朋友,更喜欢直接跟你微信电话沟通,那本着客户第一的原则,我肯定得配合他们的习惯,所以今年换到iPhone的时候一度有点难受。
想买个Plaud,却发现国内有没有直营渠道,都是各种代理或者小店,又不放心,而且软件层面又是用的GPT,国内用还麻烦,就一直作罢,想等等看,有没有国产替代。
毕竟,售后这玩意,还是挺重要的,好歹得有个京东自营店吧。
我其实那几个月也一直非常奇怪,Plaud全球这么火,卖了这么多,为啥国内一直没有平替呢?
这一等,就是好几个月的时间。
直到今年6月出门问问的TicNote开售。
在观望了一阵风评,也等了几个记者朋友的实际反馈之后,发现口碑还不错,于是在7月初的时候,才下了一单。
在体验了一周以后,个人还是比较满意的,所以决定,写一篇文章,来聊聊这个AI硬件。
图片
TicNote的作用其实特别简单,录音+转写+AI总结。
他不仅在正常的使用场景中,当一个录音笔来录跟别人现场交流的声音,也可以吸附在手机的背后,通过骨传导来实现录手机通话的声音。
他的样式是一个小卡片一样的东西。
图片
这个卡片,可以插在皮套里,然后吸附在iPhone的背后。
图片
吸的贼紧,而且跟我的这个黑色的iPhone,在设计上还蛮协调的,浑然一体。
其他的手机,把包装盒里的磁环贴在TicNote背后,也能吸。
TicNote的本体挺薄的,大概也就三张身份证或者银行卡那么厚。
图片
你们可以自己摞一下,感受这个厚度。
在这个小小的容器里面,应该是塞了一个普通麦克风和一颗VSC的振动传感器,前者能收公共的声音,后者贴着机身直接捕捉手机扬声器传到机壳的微振动。
这个卡片本身有64G的存储,电池大概我这两周使用下来,我就充过1次电,数了一下录音的长度,15~20个小时左右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使用方法也特别的简单。
一共只有两个按钮,左边的按钮是上下拨动,切换环境/听筒的录音模式,你往下拨,屏幕上是个喇叭的标志,代表的就是正在录环境里面的人声,你往上拨,就会看到图标变成了听筒,代表你可以录手机里的电话声了。
图片
最右边的圆点,长按以后,会有一个微微的震动,然后就可以开始录音了。每一次最多录两个小时。
每次录完以后,录音会全部存在TicNote里,然后在你打开手机端的APP以后,会自动同步到手机上。
图片
因为我开了自动转录,所以导入进来的音频,会自动的被转写成文字以及AI总结。
图片
这个转录过程大概几分钟的时间。
转录完成以后,你就能看到详情界面了。
图片
有AI总结,有详情文本,有AI总结的思维导图。
居然还跟李继刚一拍即合,搞了个顿悟,这是我妹想到的。
同时,还能录音下来的内容,进行深度研究和生成AI播客,这个点还是蛮有意思的。
而将一个录音转成文字、同时进行AI总结,是需要积分的。
图片
说实话,不是特别便宜,就目前来说,1个月的会员送1500,对应的就是能转录1500分钟的音频,也就是25个小时,正常人基本够用,但是对于我这种交流、参加活动、参加发布会特别多的,目前两周体验下来,已经比较吃紧了。
目前会员的价格是这样的。
图片
所以,我在之前买的时候,直接选了1499的版本,他有两个版本,一个999的,一个1499的。
图片
999的版本送3个月的软件会员,1499的送18个月的也就是一年半。
主要现在的AI硬件因为几乎算力都是跑在云端,几乎没有本地小模型的,所以软件增值费用买Token也是一个没有办法的事。
那在一年578的情况下,我还是买了1499的,加500块钱,拿18个月会用,如果确实是长期用的话,综合来说还是便宜超级多的。
我建议大家如果买的话,还是可以买1499的,真的要是觉得用处不大的话,就直接退了,反正狗东7天无理由。
这两周,带着它,参加了飞书的发布会,录下了全程,录了跟别人的访谈,录了跟一些品牌方的交流等等。
我自己有一种感觉是,录音这个事,变得没有心理负担了。
因为我以前,即使不录电话,但是很多访谈和发布会也是要录音的。
那个时候,就开个小米的手机在那录,虽然小米也有AI识音。
但是也有问题,第一个是路径多,点开手机、找到语音备忘录、开始录音。
第二个就是过程中还不太敢用手机,因为随时感觉怕万一卡了,或者来个电话或者微信消息,突然就给你搞断了,到时候自己停了就尬住了。
现在TicNote的体验,就相当于让录音这个功能完全从手机里剥离了出来,你只需要用右手摸到那个圆点按钮,轻轻一摁就搞定了。
我现在全程眼睛都不用瞄,完全是肌肉记忆级别的顺畅。
虽然表面上只是从手机自带的语音备忘录换成了一个卡片式的小硬件,但心里上的安全感提升,却是实实在在的。
还有一个很好玩的一点,以前访谈的时候,我拿手机去录音,已经明确告知了我需要录音以便我后续整理素材,对方也同意了,但是我老是感觉对方眼神里多少有点警惕,好像觉得我在偷偷录一些别的。
但现在用TicNote贴在手机后面随手一放,对方居然反而觉得更自然,甚至好几个采访对象都主动问我这是啥玩意儿,然后我就顺势一顿安利,有个哥们甚至直接当场就下单了。。。
不过我也说一下我体验到的一个缺点,就是因为产品太薄,在录跟别人现场说话或者发布会的时候,只有两个麦克风,所以降噪什么一律没有,你听习惯了一些手机或者耳机的音质以后,再听TicNote录音的音质,你就会觉得铛铛的,同时环境音什么都比较大。
这也就导致了,在转录的时候,干扰会多一些,所以精确度会下降,有些明显的词会导致转写错误,这一点还蛮不太好的。
另一个就是总结的模型,用的是DeepSeek。
图片
总结的效果确实还没有像GPT或者Gemini那么好,不过这也是国内合规的弊端,但是最近Kimi K2发了,在长文和总结效果上,我觉得还是强不少,建议切换K2。
其他的就没啥了,总体体验还是比较Nice的。
录音这个动作一旦做到足够简单、轻松,真的会让人产生记录欲望。
最后,如果你跟我一样,日常也经常需要跟人沟通、采访、参加会议或者活动,那我个人还是挺推荐你试一下TicNote的,1499的版本其实算下来性价比也还不错。

而且,如果用下来觉得不适合自己,大不了就狗东七天无理由退了就是。

但我估计,你买回来用几天,大概率跟我一样。

越用越顺手,然后再也舍不得退了。

以上,既然看到这里了,如果觉得不错,随手点个赞、在看、转发三连吧,如果想第一时间收到推送,也可以给我个星标⭐~谢谢你看我的文章,我们,下次再见。

>/ 作者:卡兹克

>/ 投稿或爆料,请联系邮箱:wzglyay@virxact.c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免剪辑直出!AI生成多角色同框对话视频,动态路由精准绑定音频

点击下方 卡片 ,关注" AI生成未来 " 如您有工作需要分享,欢迎联系: aigc_to_future 转载自:新智元 如有侵权,联系删稿 【导读】 Bind-Your-Avatar是一个基于扩散Transformer(MM-DiT)的框架,通过细粒度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