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聊聊最近舆论火热的"辅助驾驶"。
小米汽车最近悄悄进行了一项意味深长的改动——将原先宣传中的"智驾"功能,正式更名为"辅助驾驶"。
与此同时,创始人雷军在小米之家的职务也发生调整:由"执行董事"变为"董事"。一时间,"小米智驾改名""雷军降职"等话题迅速登上热搜。
这一次,小米到底在"怕"什么?这项改名背后,又暗藏着怎样的技术壁垒和行业困境?
乍一看只是文案更新,实则我认为是一场对外宣传的态度转变。
广大细心的网友也可能会联想到,这次改名是否跟之前3月底铜陵高速事故着紧密的联系。那次事件让大家意识到一个问题:原来我们以为的"智能驾驶",离真正的"自动驾驶"还有很大差距。
网络舆论:有人调侃,有人理解
对于这次改名,网友们也是议论纷纷:
总的来说,舆论可以分成两大阵营:
调侃派 :前几天还在说"智驾碾压友商",现在突然叫"辅助驾驶",不尴尬吗? 理解派 :改名反而让人觉得更靠谱了,至少没再吹牛。
其实,小米这次并不是一个人"低调下来"。整个行业都在被监管收紧,特别是在宣传上。
这就要说到今年4月16日,相关部门召开的那场会议:"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
简单来说,就是一句话:企业不能乱吹牛,宣传必须真实透明,让消费者清楚知道你的技术到底能做到什么程度 。
华为在宣传这方面,也是做出了改口。
为什么不能叫"智能驾驶"?
企业宣传所谓"智能驾驶",会让消费者听起来像是车会自动判断、自动避障、自动决策,几乎可以脱离人类操作。
而现实中的量产系统,大多仍处于 L2 级别,准确说应该叫"驾驶辅助"。然而,L2级别的驾驶系统,仍需要驾驶员对驾驶负责。
那么,它为什么"不智能"?归根结底,还是 AI 的能力还没达到理想状态。
这套系统的工作原理其实可以类比成一个"机器司机":
车外装有摄像头、雷达,相当于它的"眼睛"和"耳朵"; 数据传回车内,由 AI 芯片和算法模型处理,这就是它的"大脑"; 最后根据分析结果,做出相应的驾驶操作。
但说白了,AI 的"大脑"其实是靠大量训练数据 + 统计学习 + 概率模型拼出来的。 换句话说,它是在"猜"接下来该怎么开。
这就带来了三个核心问题:
感知盲区:虽然,背后的大脑得到大量数据的训练,可是对于一些极端情况,存在训练欠缺,会导致目标识别能力弱。
决策不清:AI 运行在硬件上,一旦遇到紧急情况,芯片处理慢一点、识别慢半拍、控制系统响应慢一秒,就可能导致刹车来不及、方向打晚了,最终酿成事故。
概率问题:概率模型,算法输出的是决策概率,哪怕做到99.99%,也存在极低的风险。
留给我们的思考
小米"智驾"改名"辅助驾驶",不是一次简单的文案调整。它传递出一个信号:企业在承担起技术与安全之间的责任。
作为一家以"极客精神"著称的公司,小米并没有在智能驾驶上退缩。相反,它选择了更贴近技术现状、也更尊重消费者认知的表达方式。这个改名,是一种务实,也是一种担当。
对企业来说,营销的词不能跑在技术前面。再智能的系统,也不能掩盖其能力边界。
对用户来说,自动驾驶远未成熟,千万别放松警惕,不能把命交给Bug。
未来的智驾功能,不是靠"名字"赢得信任,而是靠每一次准确识别,每一次安全避让赢得人心。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