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2日,2025中国生成式AI大会(北京站)「GenAICon 2025北京站」将在北京中关村东升科技园万丽酒店盛大举办。中国生成式AI大会已成功举办三届,现已成为国内人工智能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产业峰会之一。
本次大会继续由智一科技旗下智猩猩、智东西共同发起,以"大拐点 新征程"为主题,邀请到50+位重量级嘉宾同台分享和交锋,深入解构DeepSeek引发的变革狂潮,全面展示国内生成式AI重大进展。大会也是"智领未来"北京人工智能系列活动之一。
大会主会场首日将进行开幕式、GenAI应用论坛,次日全天将进行大模型峰会;分会场则会先后组织DeepSeek R1与推理模型技术研讨会、AI智能体技术研讨会和具身智能大模型技术研讨会。其中,三场研讨会为闭门制,主要面向持有闭门专享票、贵宾通票的观众开放。
接下来将为大家公布本次参会的嘉宾以及嘉宾所在的板块。
已经迫不及待报名的朋友,可以先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小助手报名啦!
01、开幕式嘉宾
1、智源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 林咏华
林咏华,现任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主管大模型研究中心、人工智能系统及基础软件研究、产业生态合作等重要方向。
IEEE女工程师亚太区领导组成员,IEEE女工程师协会北京分会的创始人。曾任IBM中国研究院院长,同时也是IBM全球杰出工程师,在IBM内部引领全球人工智能系统的创新。
从事近20年的系统架构、云计算、AI系统,计算机视觉等领域的研究。本人有超过50个全球专利,并多次获得ACM/IEEE最佳论文奖。获评2019年福布斯中国50位科技领导女性。
报告主题:《"众智"成城:开源统一软硬件生态加速大模型和具身智能进化》
2、中国人民大学高瓴人工智能学院教授 赵鑫
赵鑫,中国人民大学高瓴人工智能学院教授。2014年7月于北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随后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工作至今。研究领域为信息检索与自然语言处理,共计发表论文200余篇,谷歌学术引用2.9万余次,曾主导研发了玉兰系列大语言模型,组织编写了大语言模型综述论文《A Survey of Large Language Models》(预印版文章)以及《大语言模型》中文书(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曾荣获2020年吴文俊人工智能优秀青年奖、ECIR 2021时间检验奖,CCF-IEEE CS青年科学家奖。
报告主题: 《大模型慢思考技术探讨》
3、清华大学交叉学院助理教授、博导、星海图联合创始人 许华哲
许华哲博士现为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博导,清华大学具身智能实验室负责人。博士后就读于斯坦福大学,博士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其研究领域是具身人工智能(Embodied AI)的理论、算法与应用。许华哲曾获顶级智能机器人会议CoRL'23最佳系统论文奖,2024年WAIC"云帆奖",在IJRR,RSS,NeurIPS等发表顶级期刊/会议论文五十篇,代表性工作曾被MIT Tech Review,Stanford HAI等媒体报道。曾在IJCAI2023、IJCAI2024、ICRA2024、ICLR2025担任领域主席/副主编。
演讲主题:《破解具身智能中的数据难题》
4、PINE AI 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 李博杰
李博杰,PINE AI 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曾任华为计算机网络与协议实验室副首席专家、首届 "天才少年"。2019 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微软亚洲研究院的联合培养项目中取得博士学位。在 SIGCOMM、SOSP、NSDI、PLDI 等顶级会议上发表多篇论文,曾获 ACM 中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和 "微软学者" 奖学金。
5、壁仞科技AI软件首席架构师 丁云帆
丁云帆,现任壁仞科技AI软件首席架构师,主要负责AI软件架构和大模型千卡、万卡集群等相关工作。带领团队自主原创异构GPU协同训练方案HGCT,业界首次实现4种异构GPU混合训练同一个大模型,突破大模型异构算力孤岛难题。代表壁仞担任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人工智能分委会智能计算工作组联合组长和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芯片工作组副组长。曾担任百度主任系统架构师,获得过百度技术最高奖和中国国家专利优秀奖。参与主导AI加速基础架构国际标准OAI & OAM。业界首创利用GPU架构解决广告推荐场景10TB级稀疏参数大模型训练挑战,相关成果发表在机器学习与系统领域顶会MLSys上,该工作引领了互联网广告推荐领域训练框架技术发展趋势。
演讲主题:《国产大算力GPU如何迎接DeepSeek新机遇》
6、英诺天使基金合伙人 王晟
王晟,英诺天使基金合伙人,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系。最早的互联网从业者,曾就职于瀛海威、搜狐,引入并制订了中国互联网流量统计标准。发起创办多家互联网企业,成功融资及被收购。
现任英诺天使基金合伙人,中关村天使投资协会副会长,荣获"2017年中关村十大天使投资人"、CLPA 连续2届年度"最佳70后风险投资家"、36Kr"中国新文娱领域发现力投资人"、企名片"2024年度中国最佳投资人TOP100""2024人工智能领域中国最佳投资人"等荣誉。
关注方向:AI,机器人,XR。
投资案例:雷鸟创新、加速进化、自变量机器人、深言科技、千诀科技、AiPPT、麒励创新、未来黑科技、积目、推想科技、智行者、柠檬微趣、途牛旅行网等。
演讲主题:《打开AI应用的关键通路》
7、彩云科技创始人兼CEO 袁行远
袁行远,山东科大数学本科毕业,前阿里算法工程师,2014年创立彩彻区明科技并任CEO,完成A+轮融资(估值4亿+)。主导研发全球首个AI分钟级天气预报系统,服务超2000万用户,累计提供3000亿次气象服务;开发智能翻译技术覆盖400万用户,日均处理6亿字。获中国地理信息特等奖、NVIDIA最佳AI应用奖、气象风云人才奖等荣誉,技术成果在ICLR等国际会议分享。兼具AI技术创新与产业化能力,推动科技落地与行业赋能。
8、GMI Cloud创始人、CEO Alex Yeh
Alex Yeh是GMI Cloud的创始人兼CEO,在他的卓越引领下,GMI Cloud迅速成为全球AI云计算领域的领先品牌,助力众多企业实现AI的即时部署与高效扩展。
作为一名极具前瞻性的连续创业者,Alex Yeh的职业轨迹亮点频出。他曾先后在CDIB Capital、Globaltec Capital担任董事,专注于VC/PE以及AI领域的投资工作。在创办GMI Cloud之前,他是加密货币创投机构Headline Crypto/IVC的联合创始人,也是加密货币与区块链生态领域最年轻的合伙人,投资项目超过100个,为行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资本活力。
凭借在云计算、AI及Web3领域沉淀的深厚专业知识与丰富实践经验,Alex Yeh不断推动行业的创新突破。2023年,他创立GMI Cloud,将目光聚焦于AI基础设施领域,致力于挖掘其在细分行业的潜在价值,全力推动"AI+全产业"的算力智能化升级。
02、GenAI应用论坛嘉宾
1、枫清科技Fabarta创始人兼CEO 高雪峰
高雪峰,枫清科技Fabarta创始人兼CEO,拥有近二十年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领域工程与市场经验,曾担任阿里云大数据&AI技术产品总经理、IBM认知计算解决方案研究院院长,负责IBM Watson等世界领先AI技术在中国的落地。曾带领团队打造出多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数据和AI相关产品,服务全球上万家企业级客户,助力企业实现数智化转型。
演讲主题:《知识引擎与大模型双轮驱动:打造下一代企业级智能体应用平台》
2、爱诗科技商业化负责人 孙伟哲
孙伟哲,爱诗科技商业化负责人,长江商学院FMBA,香港城市大学计算机硕士;超过10年的企业服务领域深耕经验,现任爱诗科技商业化负责人,全面负责公司企服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推动业务增长与市场拓展。曾任飞书People商业化负责人,带领团队实现了商业化从0到1的突破,并构建了高效的商业化体系。
演讲主题:《快是技术,慢是艺术——PixVerse视频生成的速度与浪漫》
3、GMI Cloud亚太区总裁 King.Cui
King.Cui,GMI Cloud亚太区总裁,14+年云计算经验,历经产品研发、解决方案、销售管理。前阿里云资深总监,带领团队完成年销售额数百亿RMB;中国云计算早期开拓者,前百度云创始团队成员。不仅拥有丰富且敏锐的商业洞察力和丰富的行业解决方案经验,还拥有深刻的云计算技术理解力和发展趋势判断力。
演讲主题:《AI推理的全球算力革命:从单点爆发到全球扩容》
4、像素绽放PixelBloom(AiPPT.com)联合创始人 蒲世林
蒲世林,像素绽放PixelBloom(AiPPT.com)联合创始人,主导推动商业化及生态伙伴的构建。拥有16年管理、创业及咨询经验,曾担任神策数据副总裁、销冠科技创始人、太和顾问CEO。
长期聚焦数字化营销领域,开创国内首个社会化销售众包平台及研发智能社交营销SaaS系统,先后获得多家知名基金、海外上市公司及全球顶级咨询机构的多轮投资。
演讲主题:《翻开办公效率进化新纪元 - AI 新物种的孵化史 》
5、博查AI搜索联合创始人&CTO 翁柔莹
翁柔莹,博查AI搜索联合创始人&CTO,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硕士,前阿里算法科学家。研究方向为超大规模数据库(VLDB)和支持LLM Agents的数据系统。主要负责搭建AI搜索引擎架构体系以及AI搜索核心排序算法,为 AI提供连接外部世界知识引擎的渠道。目前,博查为国内60%的AI搜索应用提供联网搜索API服务,日调用量超过3000万次,并为Deepseek官方使用的搜索API。
演讲主题:《大模型时代搜索新范式——AI比人类更需要适合的搜索引擎》
6、中文在线AI动漫部总经理 周立强
周立强,中文在线AI动漫部总经理,深耕数字内容领域超十年,带领团队完成AI动漫短剧的突破。主导推出国内首批AI驱动的动漫短剧作品,实现单月产能超1000集、全网播放破亿的行业标杆。擅长以技术赋能创意,推动"AI+动漫"模式在全球化市场的落地。
7、光羽芯辰创始人兼董事长 周强
周强,光羽芯辰创始人兼董事长。原燧原科技首席生态战略官,负责芯片产品研发和战略生态建设。前摩尔线程智能产品事业部总经理,负责芯片研发和市场。曾在AMD、Verisilicon等多家企业负责芯片SOC系统研发,带领团队设计并量产过多颗CPU芯片、AI SOC 芯片、汽车AP 芯片。
8、Zilliz合伙人、产品总监 郭人通
郭人通是Zilliz合伙人和产品总监,是CCF分布式计算与系统专委会执行委员。他专注于开发面向AI的高效并可扩展的数据分析系统,是Milvus项目的系统架构师和Zilliz Cloud产品负责人。工作成果曾发表于SIGMOD、VLDB、USENIX ATC、ICS、DATE等国际顶级会议与期刊。在加入Zilliz前,他曾就职于华为,是ModelArts平台核心研发成员。郭人通拥有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博士学位。
演讲主题:《从Infra的角度看DeepSearch Test-Time Scaling Law》
03、大模型峰会嘉宾
1、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无问芯穹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 戴国浩
戴国浩,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无问芯穹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主要研究方向为稀疏计算电路与系统,在相关领域的国际顶级会议和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谷歌学术施引两千余次。发表论文曾4次获最佳论文奖(FPGA 2025、ASP-DAC 2025、DATE 2024、ASP-DAC 2019),3次获最佳论文奖提名(DATE 2023、DAC 2022、DATE 2018)。担任领域内多个国际会议TPC成员和期刊审稿人、Ph.D.Forum at DAC 2024联席主席等职务。曾参与指导学生获ACM 2021 SRC全球第三,MICRO 2020 SRC全球第一。个人荣获2024年算力中国·青年先锋人物奖、2022年WAIC云帆奖、2021年NeurIPS BIGANN竞赛全球冠军等荣誉。戴国浩作为联合创始人和首席科学家,在2023年创立了无问芯穹。公司致力于大模型软硬件协同优化平台的建设,助力我国下一代人工智能产业的生态建设与快速发展。无问芯穹发布的大模型算力底座"无穹Infini-AI"已支持20+模型在10+种计算卡上的一键式高效部署,实现行业最优计算效率与最低成本。
2、智澄AI创始人及CEO 胡鲁辉
胡鲁辉,智澄AI创始人及CEO,前Meta首席工程负责人,荣获10项Meta AI专利申请;原华为美研首席架构师兼CTO和京东集团副总裁;早期在美国亚马逊、微软总部工作十多年,带领团队深耕数据云和AI;拥有30多项美国专利及申请和国际顶级论文。
演讲主题:《物理智能:开启人形机器人新时代》
3、焱融科技CTO 张文涛
张文涛,焱融科技CTO,专注于分布式存储领域,拥有超过15年的大规模公有云存储架构开发和AI存储架构设计经验,主导了YRCloudFile高性能分布式文件存储系统从0到1的研发及落地,在AI及高算力场景应用落地方面实战经验丰富,对项目的整体架构设计和性能优化有深刻见解。是中国智能计算产业联盟专委会技术专家组成员、上海TGO鲲鹏会成员、CXL技术应用俱乐部专家和信通院分布式存储产业方阵DSIA核心成员。
演讲主题:《破局AI算力瓶颈:高性能全闪存储在训练与推理中的场景化实践》
4、Zenlayer行业拓展总监 陈秀忠
陈秀忠(Adam),Zenlayer行业拓展总监,北邮光通信博士,拥有14年云计算行业经验。曾在信通院标准所、阿里巴巴和大河云联从事基础网络研究和架构设计。于2018年加入Zenlayer,专注帮助众多出海客户构建全球基础网络和边缘云网络,涵盖游戏加速器、跨境电商、公有云、金融、RTC、社交娱乐和智能硬件等领域。在工程师和销售岗位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刻的见解。
演讲主题:《重构 AGI 时代的全球算力网络:解锁硅基生命的高效 Token 革命》
5、清程极智联合创始人、产品副总裁 师天麾
师天麾,清程极智联合创始人、产品副总裁,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博士、2014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信息赛金牌保送清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优秀毕业生、中科院计算所课程讲师、中国信通院万卡智算集群服务能力推进方阵技术专家。
6、首都在线集团智算产品总经理 张振宇
张振宇,首都在线集团智算产品总经理,拥有十余年互联网及人工智能行业经验,曾任职于阿里巴巴、高德地图等头部企业,并创立分布式GPU智能计算服务平台恒源云,服务海量算法开发者。他曾多次主导从0到1构建技术架构与产品体系,深谙互联网业务逻辑与AI云计算底层逻辑,聚焦智能计算产品战略规划与创新落地,推动算力资源高效配置与AI技术场景化应用,持续深耕AI基础设施赛道,致力于通过技术赋能打造行业领先的智能计算解决方案。
7、海致科技产品技术专家 李思宇
李思宇是海致科技产品技术专家,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知识工程标准委员会专家委员,全国信标委人工智能分委会知识图谱工作组专家委员。主要研究方向是大数据、图计算与大模型的技术应用研究,致力于ToB/ToG方向,数图模技术融合应用、行业场景落地效果、全流程的智能引擎。曾担任京东、滴滴等互联网企业大数据和知识图谱平台产品技术团队负责人,打造了京东云全球机房数万台服务器的实时大数据监控报警和运营管理,在滴滴负责研发了滴滴智慧交通大数据平台、交通交管知识图谱等产品,曾获滴滴奖项大数据平台、智慧交通数据仓库的优秀团队奖。
演讲主题:《融合即未来:大模型与知识图谱协同的行业破局之道》
8、中昊芯英软件研发负责人 朱国梁
朱国梁-中昊芯英(杭州)科技有限公司-软件研发负责人,国防科技大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分布式系统、操作系统、编译器。曾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天河系列超级计算机研制工作、神威太湖系列超级计算机研制工作、一款国产芯片操作系统以及编译器研制工作。加入中昊芯英后,组建芯片软件研发团队实现芯片底层软件全栈,实现主流大语言模型的推理和训练。
9、澳鹏Appen中国及韩国区副总裁 董成
董成,现任澳鹏Appen中国及韩国区副总裁,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曾经就职于IBM,惠普等公司,拥有近20年在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领域的专业经验。主要负责带领团队为国内外头部的人工智能和互联网企业提供高质量训练数据和服务;依托高质量的AI训练数据及服务,助力国际领先的互联网和高科技企业自信地部署AI项目。
演讲主题:《大模型时代的AI数据服务》
10、上海云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TO 王为
王为,上海云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TO。同时任中国云计算基础架构大会委员、四川省通信学会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在虚拟化、SDS、SDN、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拥有丰富经验,参与制定了信创工委会虚拟化云平台技术规范、基础设施云管理软件技术要求等多个云计算信创标准,负责了 ZStack 私有云网络、存储多个产品的研发,主导 ZStack AIOS 智塔的架构和研发,在ArchSummit、PyCon、QCon、OpenStack Summit 等大会做过技术分享。
演讲主题:《AI原生实践:企业实际场景的AI赋能与Infra实践探索》
11、Alluxio解决方案架构师 汤文军
汤文军,Alluxio解决方案架构师,专注于云原生以及分布式缓存技术,拥有超过10年的容器相关领域的公有云和私有云产品架构经验。当前致力于云原生和数据编排领域的融合,以推进AI场景下的计算性能优化。
演讲主题:《构建大模型时代的AI存储新范式》
12、澎峰科技创始人&CEO 张先轶
张先轶,澎峰科技创始人&CEO,本科和硕士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曾于中科院软件所工作,之后分别在UT Austin和MIT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国际知名开源矩阵计算项目OpenBLAS发起人和主要维护者。中国计算机学会高性能计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ACM SIGHPC China执行委员。2016年,创办PerfXLab澎峰科技,提供算力基础软件栈与AI解决方案。2016年获得中国计算机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2017年获得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2020年 美国SIAM Activity Group on Supercomputing最佳论文奖,2023年北京市自然科学二等奖。
演讲主题:《大模型私有化部署:从单机、集群到智算中心混合部署》
13、腾讯云专有云及智算首席架构师 方天戟
方天戟,腾讯专有云首席架构师,《大模型时代基础架构》作者,《云鉴》编写组成员,参与信通院与中国软件测评中心编制的多个行标与国标编制;18年行业经验,曾服务于华为、新华三、Juniper等业界著名企业;为宝马、航天科技、中国建筑、新加坡HBO Asia等业界头部客户设计过企业上云整体方案并落地。
14、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AI框架研发负责人 敖玉龙
敖玉龙,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AI框架研发负责人,北京大学博士后,中国科学院博士,负责大模型训练与推理框架、通信库及相关工具链研发,曾就职华为和百度,参与研制了相关大模型关键系统技术,有丰富的大模型系统产业研发与实践经验,于2016年共同参与获得中国首个ACM"戈登•贝尔"奖,在国际顶级会议与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参与制定IEEE 2941.1-2022国际算子接口标准,并获多项国内外专利授权。
15、沐冰数据CTO 邸泽民
邸泽民,沐冰数据CTO。在跨行业解决方案、人工智能芯片及基础设施领域,邸泽民先生是一位拥有超过二十年跨领域技术积累与实践的技术专家。作为卓越的技术专家,在十多年前他主持完成了某央企的"同城双活"及计算与存储资源虚拟化改造升级项目,通过近一年的前期分步实施,最后在 36小时内完成了割接与系统整体切换上线;在2017 又主持完成了某部委首个集人脸识别、目标检测、OCR等多种算法融合的智能视频平台及基础设施的落地应用;近几年他在AI芯片软件栈架构、生态与解决方案的设计、大规模智算中心的建设等前沿AI技术领域又有很多新的收获。
邸先生历任清微智能、瀚博半导体、燧原、数智源、海顿新科等企业高级总监、副总裁、研发总经理等职位。在技术管理领域,具备全栈技术管理的卓越能力,精通从架构设计、研发流程管控到商业价值实现的全价值链技术运营。
邸先生在技术领域的影响力亦不容小觑。2019 年他个人在Github 上的开源工作上线 10 天即进入Trending榜;作为核心作者,他参与编写了四部专业书籍;在自媒体时代,他在在知乎、公众号等平台积极分享行业洞见,其观点与见解备受业界关注。
以其深厚的技术底蕴、强大的持续学习能力、卓越的管理能力和前瞻的行业洞察力,相信在人工智能基础设施领域也会不断探索创新,助力行业发展。
04、DeepSeek R1与推理模型技术研讨会嘉宾
1、360智脑算法资深专家 邹昊晟
邹昊晟博士现任360智脑算法资深专家,主导了开源项目Light-R1和360-LLaMA-Factory。他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TSAIL朱军教授组,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系。在大模型之前历任米哈游和第四范式的强化学习研究员,是TF版tianshou的作者。
报告主题:《Light-R1:低成本复现推理模型之路》
2、中国人民大学高瓴人工智能学院二年级博士研究生 陈志朋
陈志朋,现为中国人民大学高瓴人工智能学院二年级博士研究生,师从文继荣教授和赵鑫教授。他专注于大语言模型的前沿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大语言模型的训练方法创新与大模型推理能力增强。作为中国人民大学自研大模型YuLan-Chat项目的核心研发成员,他参与了该模型的后训练(Post-Training)工作。同时,他还参与了《大语言模型》中文书的编写工作,负责撰写其中关于人类对齐的关键章节。此外,他负责推进"STILL"系列研究工作,探索大模型慢思考能力这一前沿课题,为提升大模型的深度推理能力提供了新的思路。目前,他已在ACL、EMNLP等人工智能领域顶级国际会议上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Google Scholar引用量超5000次。
报告主题:《类o1模型复现探索与行业思考,慢思考的外置、内化与提升》
3、东南大学计算机学院硕士研究生二年级、LMM-R1一作 、蚂蚁金服实习算法研究员 彭英哲
彭英哲是东南大学计算机学院的研二学生,目前在蚂蚁金服担任实习算法研究员。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多模态大模型领域,特别关注基于规则的强化学习、多模态推理能力增强以及In-Context Learning等方向。是开源项目LMM-R1的主要贡献者,致力于提升小型多模态模型的推理能力,使其在Agent任务和通用多模态任务上表现优异。研究成果已发表于NeurIPS、CVPR、IUI等顶级会议。
报告主题: 《LMM-R1:探索增强多模态模型推理能力的两阶段强化学习》
4、浙江大学软件学院硕士研究生二年级、LightThinker一作 张锦添
张锦添,浙江大学软件学院硕士研究生二年级,导师为张宁豫。研究方向包括LLM、Agent、RAG、高效推理等,其他研究兴趣包括多模态、推荐系统等。曾以(共同)一作在EMNLP/ACL/IJCAI上发表论文若干,曾获国家奖学金。主导并开源MachineSoM、OneGen、LightThinker等研究项目,参与agents(github累积5.3k star)项目的构建。
报告主题:《长思维链高效推理方法——动态压缩思维过程》
5、华中科技大学Hust Vision Lab与地平线联合培养博士生 蒋博
蒋博,华中科技大学Hust Vision Lab与地平线联合培养博士生,导师为王兴刚教授与刘文予教授,研究方向为端到端自动驾驶与多模态大模型,目前已发表顶级会议/期刊论文四篇,开源项目Github获赞1k+,谷歌学术引用400+,代表作VAD/VADv2,已成为端到端自动驾驶的基准算法。
报告主题:《探索DeepSeek强化学习和推理策略在自动驾驶中的巨大潜力》
05、AI智能体技术研讨会嘉宾
1、香港大学在读博士、CAMEL-AI OWL一作 胡梦康
胡梦康,香港大学计算机系二年级博士生,导师为罗平老师。研究方向为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智能体、具身智能,在人工智能国际顶级会议及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Github万星项目OWL第一作者。
演讲主题:《面向真实场景下任务自动化的多智能体协作系统》
2、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在读博士、Agent Hospital一作 李俊凯
李俊凯,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博士生,师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刘洋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智慧医疗与多智能体系统。致力于探索大模型驱动的智能医疗解决方案,推动人工智能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创新应用。
作为Agent Hospital的第一作者,李俊凯构建了一个全面的医院模拟环境,实现了医疗智能体在疾病管理全生命周期中的自主决策,该研究成果受到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截至目前,李俊凯已在CCF A类国际会议发表两篇论文,并拥有一项专利。凭借在智慧医疗领域的创新研究,荣获清华大学计算机系84创新未来奖学金三等奖。
未来,李俊凯将继续深耕医疗人工智能,探索更复杂的医疗场景模拟,推动智能诊疗系统的落地应用,为智慧医疗的发展贡献力量。
报告主题:《基于大模型的可进化医疗智能体—Agent Hospital》
3、ANP开源技术社区发起人 常高伟
常高伟,ANP开源技术社区发起人,杭州比特智元科技有限公司CEO,前阿里巴巴高级技术专家。智能体通信协议ANP作者,ANP(Agent Network Protocol)是全球最早发布的面向智能体的开源通信协议。
ANP的愿景是为数十亿智能体构建一个开放、安全、高效的协作网络,ANP开源技术社区的目标是用开源的方式定义智能体的连接与协作。
报告主题:《从MCP到智能体通信协议:ANP在智能体互联网上的探索》
4、西湖大学AGI实验室Agent方向研究员 蒋文嘉
蒋文嘉,西湖大学AGI实验室Agent方向研究员,师从张驰教授。长期专注于LLM以及Agent领域的研究,致力于探索大模型在智能体方向的创新应用研究。作为AppAgentX的作者,深度参与AppAgent系列科研工作,在智能体环境交互、任务规划与执行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内容涵盖多模态智能体、自动化任务代理及大模型增强推理能力等前沿方向。他积极推动LLM Agent在实际应用中的落地,推动智能体技术在科研与产业领域的发展。
报告主题:《驱动GUI智能体从智能化到高效化的实践探索》
5、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博士研究生、Eko主要作者 陆逸文
陆逸文现为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机器人学、控制理论、智能体(Agent)与具身智能技术。他曾在机器人控制和自适应控制领域于ICRA、IROS、CDC等国际顶级会议发表多篇论文,并积极参与具身智能的产业化探索,主导开发了开源的五指灵巧手机器人软件平台 DexRobot SDK。此外,他也是开源智能体开发框架 Eko 的主要贡献者之一,致力于推动虚拟智能体在实际场景中的落地与应用。
报告主题:《基于工作流的可干预 Agent 框架Eko》
06、具身智能大模型技术研讨会嘉宾
1、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研究员 郝孝帅
郝孝帅博士是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的具身多模态大模型研究员,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信息工程研究所。研究方向为具身智能和多模态大模型,并在多个顶级期刊和会议上发表了20余篇论文,包括Information Fusion、NeurIPS、ICLR、CVPR、ECCV、AAAI和ICRA等。此外,在国际竞赛中表现优异,曾在CVPR和ICCV等顶级会议上获得6项国际前3名的成绩。
报告主题:《统一具身多模态大脑模型RoboBrain》
2、北京大学在读博士、 Robomamba一作 刘家铭
刘家铭,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仉尚航助理教授。从事面向开放世界的端到端具身智能体研究,拥有Neurips、CVPR、ICLR、ICCV、ICRA等16篇一作或共同一作论文发表。曾获得ICCV 2023持续性泛化学习竞赛冠军,ICCV 2023鲁棒多任务学习竞赛冠军,CVPR 2023自动驾驶占有预测竞赛季军。Google Scholar引用1100余次,个人主页:https://liujiaming1996.github.io/
报告主题:《构建鲁棒且高效的视觉-语言-动作大模型RoboMamba》
3、清华大学ISRLab在读博士生、星动纪元实习研究员 郭彦江
郭彦江,清华大学交叉信息学院智能系统与机器人实验室(ISRLab)在读博士生,星动纪元实习生。研究方向为具身智能,聚焦在通用操作大模型的训练,使用大规模互联网数据和预训练生成模型来训练通用操作模型,曾经发表论文在NeurIPS,RSS,CoRL,ICRA,IROS等会议。曾获得RSS 2024最佳论文提名奖,清华大学本科优良毕业生等奖项。
报告主题:《基于世界模型的通用机器人策略学习》
4、清华大学TSAIL团队博士生、RDT一作 刘松铭
刘松铭,清华大学计算机系TSAIL团队二年级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是具身智能和AI for Science。此前在ICML,ICLR和NeurIPS等顶级会议发表多篇论文,本科期间曾获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
报告主题:《双臂机器人操作扩散大模型RDT》
5、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具身智能中心青年研究员 汪汗青
汪汗青,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具身智能中心青年研究员,2024年博士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他曾于微软亚洲研究院、阿联酋起源人工智能研究院、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访问,主要研究方向为具身导航和仿真数据生成。他以第一作者在CVPR、ECCV、ICCV、NeurIPS、TPAMI、IJCV等计算机视觉和人工智能的顶会顶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并多次担任相关会议期刊的审稿人。他曾获国家奖学金、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留学资助、北京市优秀博士毕业生,上海市超级博士后等荣誉称号。他作为主要负责人带领实验室团队开发了通用具身仿真平台桃源(GRUtopia)以解决具身智能领域数据稀缺问题,目前已在开源社区Github上获得670+ star。
报告主题:《桃源2.0推动通用具身智能迈向虚实贯通之路》
6、群核科技科研算法专家 汪仁涵
汪仁涵,毕业于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在群核科技负责空间智能平台SpatialVerse的整体研发工作。
报告主题:《打破数据之困,让具身智能走进物理世界》
7、光轮智能具身数据交付负责人 甘宇飞
07、大会报名方式
大会设置了四类电子门票,分别是主会场观众票、主会场VIP票、闭门专享票和贵宾通票。其中,主会场的座位分布如下。
四类电子门票中,主会场观众票为免费票,申请后需经审核通过方可参会;主会场VIP票、闭门专享票和贵宾通票均需购买。各类门票的详细权益可通过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直达官网进行了解。
想要现场参会的朋友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小助手"泡泡",进行门票的购买或免费申请。已添加过"泡泡"的老朋友,可以给"泡泡"私信,发送"GenAI25"即可报名。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