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日星期六

Obsidian 实践篇:如何将碎片化信息内化成自己的知识?

  见字如面,我是艾康。
点击关注👆 一起探索AI,共同成长~图片





 

我猜你的笔记工具里,一定也有一个叫「稍后阅读」的文件夹。

里面塞满了各种干货文章、金句截图、课程笔记……收藏的那一刻,你感觉自己又学到了不少。

但真实情况是,这些内容,大部分你再也没有打开过。

就像一群勤劳的数字仓鼠,每天忙着往自己的仓库里搬运各种「松果」,结果仓库越来越满,脑子却越来越空。

笔记工具成了一个漂亮的「数字抽屉」,堆满了对知识的「幻觉」。

这种「记录即遗忘」的感觉,真的太糟糕了。

在 Obsidian 专栏的入门篇里,我们解决了「从 0 到 1」如何开始的问题。

现在,是时候进入实践篇,去解决一些更核心的问题:如何把碎片化的信息,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从「搬运者」到「加工者」

过去,我记笔记的方式,就是信息的搬运。

看到一篇好文章,全文复制,粘贴,打上标签,然后心满意足地关掉。

我以为自己拥有了它,实际上,它只是从一个网页,换到了我的硬盘里。

笔记与笔记之间,是死的。

后来我才明白,知识的内化,从来不是一个物理动作(收藏),它应该是一个闭环的工作流。

需要做一次身份转变,从「搬运者」到「加工者」。

你需要对信息进行筛选、思考、关联、实践,信息才能变成知识。

img

经过我的实践,我总结出了一套在 Obsidian 里的知识内化的流程,它只有简单的三步。

第一步:捕获,带着问题去摘录

当你在阅读时,无论是文章、书籍还是视频,总会有一些句子或段落让你眼前一亮。

这个时候,不要急着全文复制。

你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是问自己一个问题:「这句话,为什么触动到了我?」

带着这个问题,去摘录那些真正触动的内容。

这个动作本身,就是一次主动的筛选和初步的理解。

比如前段时间,我读到宝玉老师一篇关于《为什么我用了那么多提示词模板、甚至用了 AI 帮忙,还是写不好提示词?》 的文章,里面有几个观点让我很有启发。

img

原贴在这里,感兴趣的可以去看:https://x.com/dotey/status/1975054365363712419

我没有全文搬运,而是在 Obsidian 里新建了一篇笔记,然后只摘录了几个触动我的核心观点和案例。

第二步:思考,将知识进行关联

这是整个流程中最关键的一步。

摘录完原文片段后,我会在这篇笔记里,新建一个 ## 我的思考 的二级标题。

然后,用我自己的话,写下对这些内容的理解、疑问和联想。

注意⚠️,是用自己的话,这一点尤为重要。

这个动作,是在强迫你的大脑去处理这个信息,而不是仅仅存储它。

比如,针对上面那篇提示词的文章,我写下了这样的思考:

img

你看,在这个思考的过程中,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我用 [[...]] 双向链接,把这篇新笔记,和我知识库里已有的 [[少样本提示]] 和 [[提示词工程(Prompt Engineering)]] 两篇旧笔记链接起来了。

这个小小的动作,是颠覆性的。img

它让一个孤立的知识点,融入了我已有的知识网络。

当我未来再看到「少样本提示」时,我也会想起它在「提示词」领域的应用。

当我思考「[提示词工程」时,这个具体的案例会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知识不再是一座座孤岛,而是一张网。

每一次这样的连接,都在加固和扩展这张网。

第三步:创造,用输出倒逼输入

检验是否真正掌握一个知识的最好方法,就是看你能不能用它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或者教会别人。

还是上面的那个案例。

在深度思考之后,我把从那篇文章里学到的理念,应用到了我的实际写作工作流中。

我重构了自己写公众号文章时,让 AI 协助我构思大纲的 [[AI写作提示词模板]]

当我用新的模板,得到了比以前更精准、更符合预期的回答时,我知道,这个知识才算真正变成了我的。

这种拿到正反馈的瞬间,是驱动持续学习的最好动力。

而更高阶的「创造」,就是分享,将自己学到的内容分享给他人,这是主动学习最好的方式。

img

就像此刻,我正在写下的这篇文章。

我把我学习、思考和实践「知识内化」这个主题的全过程,梳理成文,分享给你。

为了能把它讲清楚,我需要确保每一个环节,我自己是准确理解的,然后再用清晰的逻辑结构,准确表达出来。

而这个过程,无疑是又一次加深我对这个主题的理解。

写在最后

我们来回顾一下这篇文章是如何解决知识内化这个问题的?

img

主要是三步:

  1. 1. 捕获:主动摘录任何触动你的信息。
  2. 2. 关联:用自己的话复述,并链接到已有的知识网络。
  3. 3. 创造:将新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甚至分享出去。

你会发现,这套流程的核心,是「主动」。

主动筛选、主动思考、主动链接、主动实践、主动分享。

Obsidian 在这个过程中,提供了一个最佳实践的场域。

强大的链接能力,让「知识结网」这件事变得直观而高效。

所以,别再执着于收藏了多少篇文章、多少个视频、多少个知识点。知识的价值,不在于拥有,而在于使用。

如果你也对 Obsidian 感兴趣,欢迎关注,这个专栏会持续更新。

往期推荐阅读:

• 八年换了 N 个笔记工具,最终还是选择了 Obsidian

• Obsidian 入门篇(一):从劝退到真香,你只需要先搞懂这件事

• Obsidian 入门篇(二):如何无痛开始写下第一篇笔记?

• Obsidian 入门篇(三):搞定多端同步,让你的笔记无处不在

• Obsidian 插件篇:告别选择困难症,新手看这篇就够了

 


 

图片

我是艾康,会持续分享AI时代下的思考方式,如果想第一时间收到推送,欢迎关注公众号,为星标


扫描下方二维码,备注「公众号」,免费送你一份《AI编程与智能体从 0 到 1完整手册》

如果觉得这篇文章有用的话,感谢点赞、在看➕关注👆,我是艾康,咱们下篇见!  

图片

图片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AI看不到的爱心,成了最棒的AI检测器。

我们活在流中,而AI活在帧中 这两天在网上刷到了一张图,很有意思。 其实就是一张经典的视觉错觉图,做了个漂浮的心形图案。 如果你用电脑打开这篇文章的话,没看到这个图动起来的话,那就就用手机打开或者直接把页面缩小。 瞬间,你就能看到这个图里的爱心,直接左右横跳起来了。。。 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