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诚,永远是必杀技
大家好,我是数字生命卡兹克,目前在AI领域也还算是小有名气的创作者。
在AI领域的公众号榜单上,目前已经连续11个月排名TOP1。
昨天也受小红书的邀请,为很多的长文创作者分享一些我自己这么久的创作经验。
说实话,接到这个分享邀请的时候,我其实有点惶恐。因为在内容创作这条路上,我感觉自己也还是个小学生,每天都在摸索和学习。
但转念一想,从2023年2月开始写下第一个字,到现在也两年半了,确实也踩了不少坑,积累了一些可能有点用的小办法。
这些东西,也确实指导了我过去两年的创作。
所以,我把这些经验,凝练成了10条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内容方法论。
昨天分享完以后,没想到很多朋友说还挺受用,所以,我也觉得,可以在公众号也发一下。
希望这些内容,给正在内容创作这条路上探索的你,能提供一点点参考,那我就心满意足了。
那话不多说,正式开始。
在讲具体怎么做之前,我想先聊聊心法。
因为在我看来,所有的技巧、方法,都源于你到底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创作者。
1. 活人感,是AI时代最贵的奢侈品
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
在AI可以一分钟生成一万字的今天,我们这些内容创作者,存在的价值到底是什么?
我想了很久,答案可能就是三个字:活人感。
AI可以模仿任何风格的文笔,可以整合任何领域的知识,但它没有体温,没有心跳,没有回忆,更没有伤疤。
AI可能知道所有的理论,但它没有在凌晨三点为了一个选题辗转反侧的焦虑,没有看到一个好故事时拍案叫绝的兴奋,更没有因为一条读者留言而感动到想哭的瞬间。
更没有经常打错别字的瞬间。
这些,我觉得就是活人感。
"活人感"其实不是一种写作技巧,而是你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你的情感、你的偏见、你的成长、你的笨拙,在你文字里的自然流露。
比如我之前写过一篇,关于在淘宝上花9.9元买DeepSeek的故事。我完全可以写成一篇理性的分析文章,叫《AI时代的信息差商业模式探究》。
但那样的文章,AI也能写。
我选择把它写成一个我自己的亲身经历,从一开始的好奇,到付款后的震惊,再到看评论区时的百感交集,最后是对这个魔幻世界的感同身受。
这就是我的视角,我的情感波动,他可能有局限、有错误、也有我的认知偏见,但是,这就是我,这是AI无法复现的。
曾经有人说:"所谓原创,不过是模仿的完美形态。"
但在AI时代,我觉得这句话可能要改一改了:
所谓原创,不过是你个人体验的真诚表达。
所以,忘了那些完美的、客观的、四平八八稳的标准答案吧。
你的不完美,你的主观,你的各种我以为,我觉得才是你在AI时代里,最坚固的护城河。
2. 真诚,是永远的必杀技
如果说活人感是风格,那真诚就是灵魂。
我给自己定过一条规矩:
可以不写,但绝不欺骗。
在内容行业,我们每天都面临无数诱惑。
一个产品找过来,给的实在太多了,但你明明觉得它不好用;一个观点能带来巨大的流量,但它违背你的常识。这时候,你怎么选?
我的选择是,说真话。
如果一个产品真的有缺点,除非我自己没有测试到,否则我都会指出来。
如果一个话题我真的不懂,我会大方承认。
读者不是傻子,他们的感知能力比我们想象的要敏锐得多。
一次的夸大和隐瞒,可能会换来短暂的数据,但你失去的,是他们长期的信任,而信任,是我们创作者最宝贵的资产。
巴菲特有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
"建立一个好名声需要20年,而毁掉它,只需要5分钟。"
你的每一次内容输出,都是在为你自己的品牌IP添砖加瓦。
真诚,就是你品牌最硬的那块基石。
3. 价值观,比流量更重要
这条是前两条的延伸。一个有"活人感"和"真诚"的创作者,必然会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这个价值观,就是你的内容底线。
你会发现,网络上永远有数不清的热点,有些热点甚至可以说是流量密码。
但不是所有的流量,我们都要去追。
你要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个选题,符合我的价值观吗?它是我真的想表达的吗?
如果为了流量,去写一些自己都不信,甚至反对的东西,那无异于饮鸩止渴。你可能会收获一篇爆款,但你的老读者会觉得你变了,你不再是他们当初关注的那个你了。
你的人设,你的IP,就在这一次次追逐流量的过程中,慢慢崩塌。
长期的品牌价值,永远比短期的流量数据更重要。
守住你的价值观,读者才能在你这里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
战略:在下笔之前,决定八成胜负
聊完了心态,我们再聊聊具体的战略。
很多时候,一篇内容的成败,在动笔之前就已经决定了。
4. 选题,决定了文章80%的生死
说实话,我一直觉得,做内容,选题的重要性是最高的,没有之一。
甚至,占80%都说少了,可能会达到99%。
一个平庸的选题,你就算文笔天花乱坠,用尽各种写作技巧,最后也大概率是个平淡的反馈。
但一个绝佳的选题,哪怕你的文笔稍微朴素一点,它都有可能成为爆款。
那什么样的选题是好选题?
我自己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个交集模型:
一个好的选题 = 你的专业领域 + 读者的普遍兴趣 + 当下的时间节点。
光是你的专业,可能会曲高和寡;光是读者的兴趣,可能会流于肤浅;光是蹭热点,可能会昙花一现。
只有三者结合,才能找到那个最精准的引爆点。
比如之前达摩院用AI筛查癌症的选题。
AI,是我的专业领域,癌症和生命健康,是所有人的普遍兴趣,当天达摩院他们发了新的论文,是完美的时间节点。
这三者一叠加,文章的势能就起来了。
5. 你必须先是一个专家
这条和选题紧密相关。
你不可能在一个你一无所知的领域里,找到什么好选题。
这里的"专家",不是说你非得有个博士学位,或者是什么行业大佬。
而是指,在你要写的这个具体问题上,你付出的研究和思考,要超过90%的读者。
你的价值,就是通过你的专业能力,帮读者节省时间,降低他们的信息获取成本。
他们可能没时间去看那篇几十页的英文论文,没精力去测试几十款AI工具。
但你花了时间,花了精力,然后把最有价值的信息,提炼出来,用他们能听懂的话讲明白。
这就是你的专业性。
没有这个做地基,一切上层建筑都是空中楼阁。
6. 不懂的,不要硬写;要写的,就往死里研究
这是"专家"心态的另一面:
承认自己的无知。
互联网给了每个人麦克风,但这不代表我们必须对所有事情都发表看法。
恰恰相反,一个成熟创作者的标志,就是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在哪里。
不懂的领域,不碰,这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读者负责。
那如果遇到一个选题,你特别想写,但又不够了解怎么办?那就去学,去研究。
把相关的资料、论文、报道、评论都看一遍,把产品从头到尾都用一遍。
现在在DeepReasearch的加持下,研究的速度已经快了很多。
一定要在你内心里,真的觉得自己搞懂了,再开始写。
因为你要相信,评论区里一定有真正的专家。
你写的任何一个不严谨的细节,任何一个想当然的推论,都会被他们拎出来吊在电风扇上喷。
不要给别人这个机会。
对你写下的每一个字,一定都要有十足的把握和敬畏。
技法:讲一个好故事
心态和战略都对了,最后就是临门一脚的功夫了。
7. 内容是故事,不是论文
我们从小到大,被训练的都是写论文、写报告。
讲究的是结构完整,逻辑严谨,客观中立。
但这套东西,在内容创作领域,很多时候是失灵的。
因为,人脑很多时候不是用来处理逻辑的,人脑是用来理解故事的。
一篇再好的说明文,都不如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更能让人记住。
所以,完全可以试着把你所有的内容,都用故事思维重新包装一遍,很多编剧的书,比如《救猫咪》、《作家之旅》等等,是非常值得一读的。
即使哪怕是评测一个产品,你也可以讲一个故事:
冲突:我遇到了一个什么麻烦?
探索:我是怎么寻找解决方案的?
发现:我是怎么遇到这个产品的?
高潮:这个产品最让我惊艳的那个瞬间是什么?
结局:它最终如何解决了我的麻烦?我的生活因此有了什么改变?
你看,这样一来,一篇干巴巴的评测,其实就完全变成了一场读者可以代入的冒险。
一些非常牛逼的创作者,比如影视飓风、何同学等等,都非常擅长用讲故事的方式。
"故事,是把思想装进别人脑子里的最有效方式。"
8. 把你的读者,当成一个很聪明、很有钱、但很忙的人
这是我自己之前做金融产品的时候的一个心得,我是用户体验设计出身,我自己非常喜欢做用户画像,那时候,那时候,我会把我们金融产品的用户,总结为很聪明、很有钱、但很忙的人,以这个标准,来为他们服务。
而在内容层面,我觉得也是一样的,这也是我一直奉行的读者画像法。
他很聪明:所以你不要讲废话,不要把读者当傻子,不要反复解释那些显而易见的道理。要相信他们能听懂,你要做的,是把复杂的事情讲清楚,而不是把简单的事情反复说。
他很有钱(选择很多):他关注了无数个博主,他的时间非常宝贵。他选择花10分钟读你的文章,就意味着他放弃了去看一部剧,放弃了去刷短视频。你要对得起他的这份机会成本。你的内容,必须值得他花这个时间。
他很忙:所以你的文章结构一定要好看,要清晰,把重点加粗。让他可以快速抓住文章的核心,就算一目十行,也能有所收获。
当你用这个标准去要求自己的每一篇文章时,你的内容质量自然就会提升。
9. 用HKR原则,检查你的每一个作品
这是影视飓风总结的最经典的好内容的原则,也是我自己的的一个内容评判标准,也分享给大家:HKR。
H(Happiness/Hook):愉悦感/好奇心。你的内容有趣吗?你的标题、你的开头,能勾住他,让他想继续看下去吗?能不能让他产生"卧槽,还有这种事?"的感觉?
K(Knowledge):知识/信息。你的内容有料吗?读者看完,能学到新东西吗?能让他觉得"原来是这样,学到了"吗?这是你内容的硬核价值。
R(Resonance):共鸣。你的内容能戳中他吗?能让他产生"对对对,我也是这么想的"这种感觉吗?这是你和读者建立情感连接的关键。
一篇优秀的内容,一定是三者兼备的。
一篇及格的内容,至少要占两样。
如果只占一样,那就要警惕了。
如果一样都没有,那还是别发了。
修炼:写完之后,一切才刚刚开始
10. 你的评论区,是下一篇爆款的起点
很多创作者,文章一发,就觉得工作结束了。但在我看来,这恰恰是工作的开始。
一定要去读你后台的每一条评论,以及,做数据分析。
评论区不是你的成绩单,它是你的藏宝库。
读者会在那里,用最真实的话告诉你:
他们哪里没看懂。(说明你没讲清楚)
他们对什么最感兴趣。(这是你的内容亮点)
他们还想知道什么。(这是你下个选题的来源)
他们发现了你文章里的错误。(赶紧改,并且感谢他)
和读者互动,让他们感觉到你是一个活生生的、在乎他们想法的人。
这种连接,是任何算法都给不了你的。
你的社区氛围,你的读者粘性,都来自于这一点一滴的互动。
然后,就是做数据分析,我自己会用RPA+爬虫把所有的一级数据和二级数据都计算出来存到多维表格中,然后用多维表格做可视化建模分析。
用户的评论,是主观反馈,而数据分析,是客观反馈。
两者都要有,两者都要抓。
写在最后
好了,以上就是我这两年半总结出来的10条方法论。
说实话,把这些东西都掏出来,还是有点忐忑的。
为内容创作这件事,从来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答案。这些只是我在我自己的路上,摸到的一些小石子而已。
但我想,创作的内核总是相通的。
那就是:
保持真诚,尊重读者,然后,写下那些真正能打动你自己的东西。
毕竟,我们正在经历一个内容空前繁荣,也空前廉价的时代。
而要把这件事长久地做下去,靠的不是一两次的爆款,而是你内心那团永远不会熄灭的,对世界的好奇,和对表达的热爱。
希望今天的分享对大家有帮助。
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们一起加油。
谢谢大家。
以上,既然看到这里了,如果觉得不错,随手点个赞、在看、转发三连吧,如果想第一时间收到推送,也可以给我个星标⭐~谢谢你看我的文章,我们,下次再见。
>/ 作者:卡兹克
>/ 投稿或爆料,请联系邮箱:wzglyay@virxact.c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