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讲课,为什么不能是现实?在AI技术愈发平民化的今天,把一个虚拟人"请"上讲台,已经不是技术障碍,而是一个教育人愿不愿意动手去实践的问题。
李白讲课,为什么不能是现实?
在AI技术愈发平民化的今天,把一个虚拟人"请"上讲台,已经不是技术障碍,而是一个教育人愿不愿意动手去实践的问题。
我这次的教学实验,是用AI构建一个"李白"的数字形象,并让他走进语文课堂。
目的很简单:让孩子不只是"背李白",而是"认识李白"。
老规矩,先看视频再看教程!(我做的比较粗糙,当然不能直接用哈!)
不是我第一天玩AI工具,但这是我第一次把AI应用放进"真实教学场景",并形成闭环。结果很出乎意料,甚至可以说——值得所有一线教师认真考虑。
这篇文章不做流程演示,而是谈理念、选型、操作思路、踩坑、以及我对未来"AI+课堂内容交付"的判断。
01 AI在课堂,不是换个老师读PPT
首先说个我看到的趋势误区:用AI换个老师声音讲PPT,不等于AI教学创新。
这类内容我看到太多——让ChatGPT生成讲稿,然后用数字人口播视频输出。孩子会看吗?看。但能记住吗?未必。
我这次做"李白上课"的关键是:"角色设定+内容重构+视觉承载+语义匹配"。
AI只是执行者,我才是设计者。
所以我并不是"把PPT给AI去读",而是我用AI配合,创造了一位具有语气、风格、思想的"李白老师"。
他讲的不仅是课文,更是在输出一个"人格感知"。
02 工具选型:文本生成+数字人+素材生成
我用了三款工具,核心组合逻辑是:文案风格驱动+视觉人格塑造+内容交互分发。
1)豆包AI(https://www.doubao.com/)
我没有用ChatGPT、Claude等英文逻辑更强的模型,而是用了字节家的豆包。
原因很简单:中文语境理解足够好,能模仿"李白"的语言风格,也更适合语文老师的指令表达。
提示词我只写了一句:"以李白的视角和语气,给学生写一段关于《将进酒》的介绍,古风但浅白。"
出来的结果很稳定,语言带有诗意但不生僻,适合教学用作前言引入。
2)有言数字人平台(https://www.youyan3d.com/?from=xxAI)
我选的是它的资深创作者模式,自定义空间更大。人物、场景、素材分轨编辑,支持上传文稿和配音。
如果您不会操作,可以后台给我发信息,我拉您进社群,有老师教!
有几个优点必须提一下:
人物建模质量高,不像一些平台那么"塑料脸";
支持PDF逐页上传素材,对教学内容适配非常友好;
多语种合成语音稳定,古风音色选项够用。
这让我的"李白老师"不仅能出现,还能"有表情""有节奏""有语境"。
3)内容生成:我用manus快速出教学PPT结构
说白了就是为了节省制作课件的时间。我只输入关键词+目标年龄段+页数要求,Kimi就能一键出结构、配图、摘要。
https://manus.im/
这套组合最大的好处是:全链路中文友好、无需编程知识、可视化程度高。
03 实操建议:不要追求炫技,要追求"语义一致"
如果你也想做一次"数字人教学实验",我的建议是:
不要一股脑全丢给AI处理。你要做的是"导演",AI是你的"演员"。
角色设定越清晰,AI效果越稳定。不是简单"穿古装",而是"你要让AI知道李白在讲什么、用什么语气讲、面向谁讲"。
文案语速、PPT分段、配音节奏一定要匹配,否则孩子听起来会割裂。
教学不是短视频剪辑,它要求节奏、信息量、视听一体化的体验。这需要你作为教师发挥设计能力。
注意,想要视频的效果好一些,可以在这里调整素材背景。
04 最终感受:AI教学不是噱头,是教育工作者的放大器
这次"李白数字人上课"的尝试,是我作为一线教师对AI在课堂实践路径的一次探索。
不是为了取代谁,也不是为了炫酷,而是为了让孩子在接受内容时,有更多层的感知通道。
李白不只是一个作者名,他是一个人、有情绪、有选择、有坚持。AI不能教会孩子背诵,但可以提供他们理解"人"的更多维度。
如果我们善用它,AI不是技术,而是一种"教学内容的升维表达"。
这不是未来趋势,这是现在就该发生的教学方式升级。
别再问"AI会不会取代老师",真正的问题是:
你愿不愿意用AI,成为一个更立体、更有创造力的老师?
我已经用它"请"来李白了,下一个,也许你可以让杜甫来讲"现实主义",或者苏轼来谈"逆境的哲学"。
别怕,它真的没那么难。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AI视频玩法,可以进入星球拿资料!
后台发送"加入星球"即可,注意是后台发,不是评论区!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