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我写给三种人:一种,是每天在用AI却越来越焦虑的人;一种,是还没用AI、但已经开始担心"我是不是落后了"的人;还有一种,是已经用AI用得飞起,但隐隐觉得:"这事儿哪里不太对劲……"如果你是这三类人之一,继续往下看——
点击蓝字关注我吧!
这篇文章我写给三种人:
一种,是每天在用AI却越来越焦虑的人;
一种,是还没用AI、但已经开始担心"我是不是落后了"的人;
还有一种,是已经用AI用得飞起,但隐隐觉得:"这事儿哪里不太对劲……"
如果你是这三类人之一,继续往下看——
这不是一篇炫技、也不是唱衰AI的文章,而是一次真诚的"AI觉醒指南"。
我想告诉你的不是"哪个工具又牛了",也不是"Agent多么未来",而是:
在AI越来越聪明的时代里,你该怎么站稳脚跟,别被推着走,别成了"看起来很会用AI,实际上每天给AI打工"的人。
我们聊工具,也聊趋势,但更重要的是:
聊一种全新的"人机合作姿态"——它,才是决定你未来三年有没有价值感的关键。
2025年年初开始,AI真的卷疯了,作为一个AI赛道的博主,不夸张地说,我电脑桌面上的AI图标已经多得像早年网吧里的快捷方式。
左边一个AI生成视频,右边一个数字人,中间还有十几个Agent等我调度——你说我是老板,其实更像个"AI打工协调员";你说我是创作者,其实已经沦为"工具搬运工"。
我越来越有种感觉:
AI越来越聪明,我们却越来越像个被技术推着跑的临时工。
是时候聊聊我对这波AI狂潮的真实看法了。
工具越多,时间越不够用
现在做创作这件事,不再是"我灵感来了",而是"我工具切换到位了吗"。
一个图生图要跑几个模型,写个视频脚本要在四五个平台来回跳……最后花了三小时,做了三分钟的内容,还满脑子疑问:
我到底是创作者,还是Prompt调试员?
有些AI工具,看起来炫技,实则多此一举。
明明一句话能说清楚的事,非得搞成多轮多模态;明明五分钟能搞定的事,被各种插件流程拉成了半小时。
很多工具,不是在提升效率,而是在制造"看起来很忙"的幻觉。
Agent的出现,让AI终于开始"动脑子"了
以前我们用AI,是在操控它;现在用Agent,是在"安排它自己操控其他AI"。
你给它一个任务,比如"帮我写一份选题策划方案+文案+排期表",它能自己理解需求、找信息、执行任务、输出结果。虽然现在还偶尔"装聪明",但总体趋势是:
AI开始从"动手能力"升级为"动脑能力"。
它不是Excel表格里的宏命令,它是个懵懂但进化中的小助手。
你不用再每一步都命令它,你只需要告诉它"我要去哪儿",它会试着自己找路、绕路、试错、改进。
这和"工具"是两种思维:
工具让你更强,Agent让你更像一个"有助手的老板"。
真正厉害的人,已经不再"一个个用工具"了
我认识一个做视频内容矩阵的大佬,他团队只有三个人,但一周能更新40条视频。怎么做到的?全靠一整套AI系统自动跑内容流程:
ChatGPT写选题和脚本;
ElevenLabs配音;
Vidu自动生成画面;
视频用AutoGPT编排流程;
发布前再做一次审校。
这已经不是"用AI",这是让AI自己组成一个团队、自己干活、自己调度。
而你可能还在用Midjourney调参数、用PPT AI调字号……
区别在哪?
不是谁工具用得多,而是谁能搭出系统,让AI为他打工。
用AI的姿势,决定了你在这场变革里是"人",还是"机器的延伸"
很多人说:"AI抢了我的饭碗。"
但问题可能不是AI抢你饭碗,而是你一直在用"打螺丝钉"的姿态面对AI。
AI不是洪水猛兽,它只是个巨大的杠杆:
你会指挥,它能让你效率翻倍;
你只会执行,那你真的会被替代。
所以我对AI的态度从来不是膜拜、也不是排斥,而是三句话:
不神话它,但也不低估它;
不靠它吃饭,但要会用它做事;
不怕它取代人类,但怕"像机器的人"取代你我。
别再沉迷于"工具收集癖",你得开始"用AI构建自己"
我们太容易掉进"工具型舒适区":
今天学个模型,明天研究插件,后天试个新平台。
工具更新得快,但你不进步,你只是被一群接口和参数牵着鼻子走。
你要开始思考:
你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你能不能用AI,把这个流程拆解出来?
你是不是可以训练一个Agent,替你做这事?
你是不是能搭一个自动内容系统,帮你"睡后增长"?
只有当你从"拼命操作工具"升级为"设计AI系统",你才算真正走上AI时代的快车道。
所以,是AI在帮你,还是你在帮AI跑流程?
我们曾以为,AI来了,我们能更自由,能更高效,能把苦活累活交出去,终于腾出手去"做点真正重要的事"。
可现实是——很多人忙着试工具、调模型、卷Prompt,表面高效,实则深陷"伪生产力陷阱"。
他们一天用五个AI工具,开十个标签页,以为自己在引领潮流,实际上只是被新技术裹挟着原地打转。时间看似被填满了,创造力却在悄悄流失。
更残酷的是:你以为在"用AI",但其实是AI在用你——让你成了它系统里的免费劳动力。
这个时代,不掌握AI流程的人,很快会沦为"低阶人机接口"——能被替代的、可复制的、连情绪都像模板一样标准化的那种。
所以现在,问题不是你会不会用AI,而是:
你是在当"AI的操盘手",还是在当"AI的输入端"?
这个选择,可能不是决定你"玩得熟不熟",而是决定你三年后——
是在主导智能协作,还是在被智能系统裁员。
AI不是终点,它是你认清自我能力的放大器。
你是什么样的人,AI就会变成什么样的工具。
别太依赖,别太焦虑,也别太狂热。
掌握方向盘,比拥有引擎更重要。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